第314章 书生无用(2 / 4)
临死前,他的父亲对李袭吉说,要让他去长安看看,去问问长安的人,还记得姑臧李氏否。
十六年前,当张议潮和他的侄子带著大军进入凉州城后,这里就开始由张氏统治。
但张氏到来后,李袭吉他们的家庭也並没有得到好转,因为他的父亲曾在吐蕃人的治下做了一个小吏,所以他们家也就成了不稳定分子,被迁移到了张氏的核心敦煌。
敦煌距离长安远距千里,这一迁,李袭吉他们家距离长安就更远了。
李袭吉喜欢上学,但他並不是聪明的那个,更重要的是在他父亲死后,他们一家都迁到了敦煌后,他就更没有能力读书了。
直到他的兄长找到了一个给人在敦煌郊外的石窟中绘画的工作,在敦煌,佛教盛行,城里的士大夫、贵族、商人,都喜欢能供奉一个家族的佛龕,所以就有了绘画这么一个职业。
靠著兄长不断给城里人绘画壁画的收入,李袭吉终於返回了学堂,可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给僧人和同学跑路,在学堂干些粗活,甚至每每鸟儿靠近,就是他去驱赶。
但越是这样,李袭吉越是努力,甚至在这个又是佛寺又是学堂的地方,获得了一些老僧的欣赏,开始教授他佛经典籍。
甚至,因为寺庙中还藏有一些天文算法的书,李袭吉对这种更广大的知识最为著迷,常常凝望星空,也想著长安的星空是不是也和他看的一样。
甚至,李袭吉还在藏经阁中找到了一张星图,像是更西边的地方传来的,在这里,大食人的知识和宗教已经开始在敦煌渗透。
正是对星图的用心学习和星图上的註疏笔记,李袭吉很快就掌握了二十八星宿、日蚀、月蚀、
流星这些知识。
当时的李袭吉並不知道,他所学的天文知识是禁忌,是独属於天家才能掌握的知识。
当年安禄山叛变,彗星过昂宿,就有人预示安禄山將死,属於纬中最顶级的学识。
可李袭吉远不停留於此,由此,他对历法產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的敦煌依旧採用唐时的历法,这一点即便吐蕃人来了后都没有改变,因为历法的知识水平太高了,吐蕃人可以创立自己的文字,却做不到创立历法。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唐历法已经吸收了印度、巴比伦占星学,从数、顏色、元素、阴阳、星座这些原理。中国的天文学家曾以太阳历来计算日子,隨后又参照太阴历,把两者综合起来使用。
当时李袭吉就在寺庙中苦心学习这些,一边奉养母亲。
直到三年前,他的母亲病死,自觉无牵掛的李袭吉就辞別了兄长,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
他明白,自己学习的这些知识,只有在长安才能有用武之地。
所以他跟著一支粟特人的商队从敦煌出发,一路辗转来到了长安。当时这条虽然已经通了,但大量的吐蕃人残余依旧活跃在丝路附近,隨时截杀来往的商旅。
也是九死一生,在两年前,李袭吉终於抵达到了他魂牵梦绕的长安。
长安的確壮阔波澜,这里是世界的中心,这里发生的一举一动都在牵涉著天下,所以生活在长安,总会给人一种幻觉,那就是他们才是歷史的主人,他们才会被记录在歷史上,其余人只会消失在歷史的长河里。
刚进长安的李袭吉就是这样想的。
可现实很快给他当头一棍,他所学的天文、历法在长安根本就没有用,甚至他在吃过几次亏后,压根都不敢將自己在这方面的才学展现出来。
虽然到了大唐这会,已经不怎么讲“天命”了,但这依旧是土大夫们重视的一点。
天人感应是几乎所有士大夫都晓得的,
尤其是当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安禄山就曾以五星连珠这个异相来证明天命已经转移。
正因为此,天文知识一直是由皇室垄断的,怕的就是有心人学会后,为阴谋家鼓吹造势。而一旦被发现,轻则流放岭南,重则直接就是人头落地。
所以李袭吉哪里敢表现出自己会这个知识?本来他还想著自己可以靠在敦煌学到的佛经,去长安的寺庙落个脚。 ↑返回顶部↑
十六年前,当张议潮和他的侄子带著大军进入凉州城后,这里就开始由张氏统治。
但张氏到来后,李袭吉他们的家庭也並没有得到好转,因为他的父亲曾在吐蕃人的治下做了一个小吏,所以他们家也就成了不稳定分子,被迁移到了张氏的核心敦煌。
敦煌距离长安远距千里,这一迁,李袭吉他们家距离长安就更远了。
李袭吉喜欢上学,但他並不是聪明的那个,更重要的是在他父亲死后,他们一家都迁到了敦煌后,他就更没有能力读书了。
直到他的兄长找到了一个给人在敦煌郊外的石窟中绘画的工作,在敦煌,佛教盛行,城里的士大夫、贵族、商人,都喜欢能供奉一个家族的佛龕,所以就有了绘画这么一个职业。
靠著兄长不断给城里人绘画壁画的收入,李袭吉终於返回了学堂,可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给僧人和同学跑路,在学堂干些粗活,甚至每每鸟儿靠近,就是他去驱赶。
但越是这样,李袭吉越是努力,甚至在这个又是佛寺又是学堂的地方,获得了一些老僧的欣赏,开始教授他佛经典籍。
甚至,因为寺庙中还藏有一些天文算法的书,李袭吉对这种更广大的知识最为著迷,常常凝望星空,也想著长安的星空是不是也和他看的一样。
甚至,李袭吉还在藏经阁中找到了一张星图,像是更西边的地方传来的,在这里,大食人的知识和宗教已经开始在敦煌渗透。
正是对星图的用心学习和星图上的註疏笔记,李袭吉很快就掌握了二十八星宿、日蚀、月蚀、
流星这些知识。
当时的李袭吉並不知道,他所学的天文知识是禁忌,是独属於天家才能掌握的知识。
当年安禄山叛变,彗星过昂宿,就有人预示安禄山將死,属於纬中最顶级的学识。
可李袭吉远不停留於此,由此,他对历法產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的敦煌依旧採用唐时的历法,这一点即便吐蕃人来了后都没有改变,因为历法的知识水平太高了,吐蕃人可以创立自己的文字,却做不到创立历法。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唐历法已经吸收了印度、巴比伦占星学,从数、顏色、元素、阴阳、星座这些原理。中国的天文学家曾以太阳历来计算日子,隨后又参照太阴历,把两者综合起来使用。
当时李袭吉就在寺庙中苦心学习这些,一边奉养母亲。
直到三年前,他的母亲病死,自觉无牵掛的李袭吉就辞別了兄长,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
他明白,自己学习的这些知识,只有在长安才能有用武之地。
所以他跟著一支粟特人的商队从敦煌出发,一路辗转来到了长安。当时这条虽然已经通了,但大量的吐蕃人残余依旧活跃在丝路附近,隨时截杀来往的商旅。
也是九死一生,在两年前,李袭吉终於抵达到了他魂牵梦绕的长安。
长安的確壮阔波澜,这里是世界的中心,这里发生的一举一动都在牵涉著天下,所以生活在长安,总会给人一种幻觉,那就是他们才是歷史的主人,他们才会被记录在歷史上,其余人只会消失在歷史的长河里。
刚进长安的李袭吉就是这样想的。
可现实很快给他当头一棍,他所学的天文、历法在长安根本就没有用,甚至他在吃过几次亏后,压根都不敢將自己在这方面的才学展现出来。
虽然到了大唐这会,已经不怎么讲“天命”了,但这依旧是土大夫们重视的一点。
天人感应是几乎所有士大夫都晓得的,
尤其是当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安禄山就曾以五星连珠这个异相来证明天命已经转移。
正因为此,天文知识一直是由皇室垄断的,怕的就是有心人学会后,为阴谋家鼓吹造势。而一旦被发现,轻则流放岭南,重则直接就是人头落地。
所以李袭吉哪里敢表现出自己会这个知识?本来他还想著自己可以靠在敦煌学到的佛经,去长安的寺庙落个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