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急报震长安(1 / 7)
长安城。
进入长安城的李渊,可谓是春风得意,先是迎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而在皇帝杨侑的册封下,李渊受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并且以武德殿为丞相府,并且下令一切事务“咸归相府”。
同时李渊设置丞相官属,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李纲为司录,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李元吉为齐国公。
其余所有功臣,都相继获得封赏与职位!
如今长安城内不少官员,都已经上书谏言希望李渊称帝,但都被李渊推辞。
杨广尚在江都,李渊每逢心动想要称帝之时,心中都不由得浮现昔日在晋阳,伏子厚所说的话。
李渊打算再等等。
皇宫内。
大殿之中,李渊担任丞相,跪坐在相位,主政朝廷时宜。
一方面,李渊与百官商议,如何废除此前苛政,与百姓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也是商议如何援救太原。
此前离石郡丞王俭便已经派人送来书信,将北方所发生的事情,尽数向长安汇报。
如今大殿内的李渊与百官全都清楚,若非伏子厚有所准备,离石郡怕是已经落入刘武周手里。
“如今突厥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挟制我太原,伏将军虽有准备,然敌众我寡,伏将军与晋阳于我社稷至关重要,万不能有失!还请各位大人,能尽早想出退敌之策!”
李渊代政,故而位置就在皇帝的下方。
看着文武百官,想到突厥不顾盟约,暗助刘武周之举,李渊此刻耐心不由得庆幸,当初幸好是让伏子厚留守晋阳,否则别说离石郡危矣,就是太原都要有失守的危险。
皇位上。
年仅十四岁的皇帝杨侑,听到一旁李渊的话,皇冠之下,脸色有些怒火。
李渊之心,世人皆知。
可偏偏年少的杨侑根本无力反抗。
还有那晋阳伏子厚,杨侑恨不得那人死在突厥人手里。
反贼!
一个隋朝叛将!
不过杨侑也清楚,这些话只能在心里骂着,绝不能说出来,否则李渊定会找借口斥责自己失德,到时候杀了自己,找另一个隋皇室继位。
大殿内。
文武百官之中,丞相府长史裴寂,这时候站出来。
“陛下、大丞相!臣以为,如今天下大乱,关内、河东等诸郡百废待兴,陛下与大丞相,方才振兴朝政,社稷初定,不应兴兵刀戈之举,与突厥十万雄兵交战!臣以为,当以合盟为主!合盟则突厥退!陛下与大丞相,便可治理朝政,出兵收复陇右!”
裴寂主动提议道。
裴寂的话让大殿内不少官员将领都纷纷点头。
其实裴寂说得很委婉,但文武百官全都明白,说到底,眼下的长安朝廷,根本拿不出几万兵马,北上与突厥十万雄兵交战。 ↑返回顶部↑
进入长安城的李渊,可谓是春风得意,先是迎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而在皇帝杨侑的册封下,李渊受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并且以武德殿为丞相府,并且下令一切事务“咸归相府”。
同时李渊设置丞相官属,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李纲为司录,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李元吉为齐国公。
其余所有功臣,都相继获得封赏与职位!
如今长安城内不少官员,都已经上书谏言希望李渊称帝,但都被李渊推辞。
杨广尚在江都,李渊每逢心动想要称帝之时,心中都不由得浮现昔日在晋阳,伏子厚所说的话。
李渊打算再等等。
皇宫内。
大殿之中,李渊担任丞相,跪坐在相位,主政朝廷时宜。
一方面,李渊与百官商议,如何废除此前苛政,与百姓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也是商议如何援救太原。
此前离石郡丞王俭便已经派人送来书信,将北方所发生的事情,尽数向长安汇报。
如今大殿内的李渊与百官全都清楚,若非伏子厚有所准备,离石郡怕是已经落入刘武周手里。
“如今突厥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挟制我太原,伏将军虽有准备,然敌众我寡,伏将军与晋阳于我社稷至关重要,万不能有失!还请各位大人,能尽早想出退敌之策!”
李渊代政,故而位置就在皇帝的下方。
看着文武百官,想到突厥不顾盟约,暗助刘武周之举,李渊此刻耐心不由得庆幸,当初幸好是让伏子厚留守晋阳,否则别说离石郡危矣,就是太原都要有失守的危险。
皇位上。
年仅十四岁的皇帝杨侑,听到一旁李渊的话,皇冠之下,脸色有些怒火。
李渊之心,世人皆知。
可偏偏年少的杨侑根本无力反抗。
还有那晋阳伏子厚,杨侑恨不得那人死在突厥人手里。
反贼!
一个隋朝叛将!
不过杨侑也清楚,这些话只能在心里骂着,绝不能说出来,否则李渊定会找借口斥责自己失德,到时候杀了自己,找另一个隋皇室继位。
大殿内。
文武百官之中,丞相府长史裴寂,这时候站出来。
“陛下、大丞相!臣以为,如今天下大乱,关内、河东等诸郡百废待兴,陛下与大丞相,方才振兴朝政,社稷初定,不应兴兵刀戈之举,与突厥十万雄兵交战!臣以为,当以合盟为主!合盟则突厥退!陛下与大丞相,便可治理朝政,出兵收复陇右!”
裴寂主动提议道。
裴寂的话让大殿内不少官员将领都纷纷点头。
其实裴寂说得很委婉,但文武百官全都明白,说到底,眼下的长安朝廷,根本拿不出几万兵马,北上与突厥十万雄兵交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