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丝滑调头,曾经秘辛(3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当初的猜测没错,陛下不会把江南一网打尽,但前提是,剩下的江南党得听话。
  该何去何从,他的选择,在这一刻,已经很明白了。
  他缓缓起身,主动捡起地上的官帽,惶恐而谦卑地道:“陛下教训得是,老臣一时激愤,竟行此激烈之举,还请陛下恕罪。”
  新帝脸上的笑容更和煦,“既是误会,那就重新议事吧,这些爱卿”
  顾相戴好官帽,扭头看着身后跪了一地的党羽们道:“诸位同僚,朝堂议事,咱们的确也应该冷静一点,既是误会,都快起来吧。”
  本就在骑虎难下的众人有了台阶,自然是匆忙爬起,齐齐谢恩。
  顾相旋即振袖躬身,郑重开口道:“陛下,扬州士绅们的请命,深深触动了老臣。”
  “如果只有苏州沈家的上书,那可以说是一家之言,但如果各地百姓都在请命,那就说明,开海已是民心所向。”
  “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改变局势的大事,才能让大梁的士绅有了这样的共识。老臣久在中京,对民生之事,未能保持了解,方才之言,犯了刻舟求剑之错,未能达权通变,适应新的大梁国情。”
  他声音悄然一高,“若开海之事,真能利国利民,老臣愿主动请缨,主导在江南开海!”
  要不说人家能进政事堂呢,轻轻松松,就炮制出【各地百姓】、【共识】、【民心所向】这些字眼,完成了丝滑的原地调头。
  这话一出,朝堂众人心头也登时五味杂陈。
  宗室和勋贵们都听傻了。
  一方面觉得,陛下还真是厉害,这样的情况,居然也能让他就这么轻轻松松地扳了回来;
  另一方面,则是感慨于顾相这脸皮,是真的厉害,居然能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出这样的话,居然能在先前那恨不得以死相逼阻止开海的情况下,如此丝滑地把这个话圆回来。
  一时间,他们甚至产生了一种想法:
  以前总觉得因为自己的出身,在朝堂上往往得不到什么重用,只能天天锦衣玉食混吃等死,是一种变相的折磨。
  但现在想想不用在朝堂上跟这样的人勾心斗角也挺好的,真站上来,恐怕被吃得连骨头都不剩了。
  至于不少武将们,想法就要简单得多了。
  两个字:开心!
  管他在哪儿开海,只要开了,那就必须要专门的军伍保护,还要有水师护航,那就是他们吃肉的好机会!
  最不开心的,则要属那些两淮出身的官员了。
  原本吃瓜看戏的他们,忽然就被这个天降鸿福砸中了,正开心着呢,你们这帮江南党怎么还能再次当众把自己拉的东西面不改色地吃回去呢!
  臭不要脸!
  “陛下,顾相和诸位江南同僚既然言辞激烈地抗议在江南开海,臣以为,也应当郑重考虑他们的情绪,而在扬州开海就不一样了,扬州从士绅到官员,都无比支持朝廷的决定,也愿意承担开海的风险,请陛下准许在扬州开海,以慰扬州上下拳拳爱国之心!”
  一个两淮官员当即开口,将局势往自己这边扳。
  但江南党人既然已经选择了豁出去,那就彻底豁了出去。
  脸皮是什么?能当饭吃吗?
  “此言荒谬!诚如顾相方才所言,我等先前力谏阻拦开海,是因为不了解最新的地方形势,行事失于变通,拘泥于陈规,但如今见各地士绅群情如此,便立刻知错能改,改变了态度,江南愿意支持开海!据理力争,是我们身为朝臣应有的姿态,知错就改,不惧颜面,也正是我们的行事风骨所在!”
  “不错,开海之事,不仅仅需要商贸通达,更要有合适的港口,适合海量商船停泊,位置更要便捷,利于沟通南洋及西洋诸夷,这种事情,扬州乃是江港,怎么把握得住,还得是江南诸多沿海城市才适合!诚如顾相方才所言,若能利国利民,我等愿意主动请缨,为开海奔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