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新乾隆皇帝,官僚们的噩梦!(2 / 4)
“如果你们真敢先以死谢罪,而不必还希图皇恩特赦,其实还算你们有点廉耻之心,我刘某还敬你们是一条好汉。”
刘统勛继续说了几句。
元展成等当场成了绿脸。
最后,这些山西原任官员也只能无奈离开。
刘统勛在这些官员离开后,就给弘历上了一道奏摺,奏明了自己已试著让候补官全部代替了犯罪的现任官,而停了这些现任官的官职。
弘历在收到刘统勛的奏摺后,就一边批覆一边对军机处大臣吩咐说:“准刘统勛所为,停职者皆先逮拿京师待罪!”
“庶!”
而接著,弘历就满意地笑了笑,心想,这个刘统勛到底是个积极做事的,让他试行候补官制度,就真的认真试行起来。
不过,弘历想到自己现在开展的很多新政也有不少非常违背官僚集团的意愿,自然也还是需要多备一些候补官,以避免临时需要处置大批官员,不能做到及时替代。
同时!
先准备多一些候补官,也算是给许多新任官上了紧箍咒,逼其不得不老实些。
为此,弘历也就对鄂尔泰和张廷玉等军机大臣吩咐说:“虽然,候补官制度才在山西开始试行,但吏部这边还是要先多增加一批候补官,以作推广全国之用;不能让那些结帮拉派的官员觉得,朝廷非得需要他们一群禄蠹虫豸不可!”
弘历这话说的不可谓不严厉。
但他所言的也的確是眼下官僚內部的普遍情况。
为了苟安与方便害民,官僚们总是喜欢抱团对抗皇帝意志。
对於官僚自己而言,说好听点,是要和光同尘,说不好听点就是,只有拉著大家一起下水,才好一起放心大胆的过欺负百姓的日子。
他们甚至更希望皇帝和光同尘,拉皇帝一起下水。
歷史上,乾隆在前期励精图治,在后期就被官僚们一起拉下了水。
而且,歷史上的乾隆在后期同流合污不说,还为了能够一起腐败,还带头践踏自己的皇权秩序,大开捐纳不说,还整了个议罪银制度。
这让官员们更加放心大胆的做起伤害民眾的事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固然不排除个別官僚很多都怀有救国救民的抱负、具备谨慎小心的特质。
但,官僚集团这个整体,的確是趋向於保守苟安与顽固反动的,而且总是本能地在趋向於让百姓更苦一苦,让自己更轻鬆一些的路径在走的。
弘历自己作为皇帝,也本能地想更轻鬆一些,不早起,不去费脑筋地思考如何让天下更好,不去看那纷繁复杂的奏事內容,更不去担太多的责,做太多的决定,而免得因为决策出错怕人在背后笑话,以及去承受那种失败所带来的痛苦感。
可上辈子,他被普及的国民教育,让他没办法安然高臥於西方入侵前夕的乾隆朝。
但是,他勤政图治的缘由,却是不好道於人知道。
他只能打著为了大清社稷永存的名义,打著不想让天下人失望的名义。
官僚集团自然没有这个缘由,他们看不到一百多年后的中国情况,他们即便有时候会预测一下大清的未来,也只会觉得大清灭亡也不过是一个朝代的更迭而已。
甚至,对已经厌恶大清这种制度的许多官僚而言,还巴不得这一天早点到来,而能够出现一个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新王朝。
所以,官僚集团部不担忧將来的事。
特別是眼下外无大患、內无大忧的太平盛世之时,官僚集团本身就更加趋向於让自己利益最大化,更多官僚自己也会趋向於享乐,同时为了享乐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对未来充满乐观,对风险缺乏警惕。 ↑返回顶部↑
刘统勛继续说了几句。
元展成等当场成了绿脸。
最后,这些山西原任官员也只能无奈离开。
刘统勛在这些官员离开后,就给弘历上了一道奏摺,奏明了自己已试著让候补官全部代替了犯罪的现任官,而停了这些现任官的官职。
弘历在收到刘统勛的奏摺后,就一边批覆一边对军机处大臣吩咐说:“准刘统勛所为,停职者皆先逮拿京师待罪!”
“庶!”
而接著,弘历就满意地笑了笑,心想,这个刘统勛到底是个积极做事的,让他试行候补官制度,就真的认真试行起来。
不过,弘历想到自己现在开展的很多新政也有不少非常违背官僚集团的意愿,自然也还是需要多备一些候补官,以避免临时需要处置大批官员,不能做到及时替代。
同时!
先准备多一些候补官,也算是给许多新任官上了紧箍咒,逼其不得不老实些。
为此,弘历也就对鄂尔泰和张廷玉等军机大臣吩咐说:“虽然,候补官制度才在山西开始试行,但吏部这边还是要先多增加一批候补官,以作推广全国之用;不能让那些结帮拉派的官员觉得,朝廷非得需要他们一群禄蠹虫豸不可!”
弘历这话说的不可谓不严厉。
但他所言的也的確是眼下官僚內部的普遍情况。
为了苟安与方便害民,官僚们总是喜欢抱团对抗皇帝意志。
对於官僚自己而言,说好听点,是要和光同尘,说不好听点就是,只有拉著大家一起下水,才好一起放心大胆的过欺负百姓的日子。
他们甚至更希望皇帝和光同尘,拉皇帝一起下水。
歷史上,乾隆在前期励精图治,在后期就被官僚们一起拉下了水。
而且,歷史上的乾隆在后期同流合污不说,还为了能够一起腐败,还带头践踏自己的皇权秩序,大开捐纳不说,还整了个议罪银制度。
这让官员们更加放心大胆的做起伤害民眾的事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固然不排除个別官僚很多都怀有救国救民的抱负、具备谨慎小心的特质。
但,官僚集团这个整体,的確是趋向於保守苟安与顽固反动的,而且总是本能地在趋向於让百姓更苦一苦,让自己更轻鬆一些的路径在走的。
弘历自己作为皇帝,也本能地想更轻鬆一些,不早起,不去费脑筋地思考如何让天下更好,不去看那纷繁复杂的奏事內容,更不去担太多的责,做太多的决定,而免得因为决策出错怕人在背后笑话,以及去承受那种失败所带来的痛苦感。
可上辈子,他被普及的国民教育,让他没办法安然高臥於西方入侵前夕的乾隆朝。
但是,他勤政图治的缘由,却是不好道於人知道。
他只能打著为了大清社稷永存的名义,打著不想让天下人失望的名义。
官僚集团自然没有这个缘由,他们看不到一百多年后的中国情况,他们即便有时候会预测一下大清的未来,也只会觉得大清灭亡也不过是一个朝代的更迭而已。
甚至,对已经厌恶大清这种制度的许多官僚而言,还巴不得这一天早点到来,而能够出现一个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新王朝。
所以,官僚集团部不担忧將来的事。
特別是眼下外无大患、內无大忧的太平盛世之时,官僚集团本身就更加趋向於让自己利益最大化,更多官僚自己也会趋向於享乐,同时为了享乐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对未来充满乐观,对风险缺乏警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