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玉牒局中方成我(2 / 8)
“其母惧遭梁氏忌害,密嘱乳母抱幼子而藏,仅留此帛书为凭。”
琉璃灯掠过帛书破损处,“幼子刘方”四字旁隐约可见暗红指痕。
“彼时桓帝初登大宝,梁氏专权,勃海王将幼弟养于渤海王府,对外称府中幼子乃宗室过继。”
“熹平二年,勃海王以谋反罪伏诛,其妻子百口俱殁于狱中……”
刘宏闻言目色流转,张让适时俯身:
“据老臣所得密报,勃海王临刑前曾手书血帛,言幼弟刘方尚在人间,嘱平原王刘硕代为照拂。”
张让指尖抚过帛书残角,转身笑意绵绵的看向刘方:
“当时王甫劾勃海王谋反,所呈罪证多有牵强。”
“刘悝于刘方而言,如兄如父,刘方不愿意相信刘悝谋反一事。”
“遂借中常侍张让之手,伪装为宦,潜于宫中,暗查王甫。”
“今以孝崇皇遗脉现世,马大人……可通晓了?”
殿外更鼓镗镗,惊起栖鸦数声。
刘方垂首沉思,掌心微沁。
难道说,刘宏之前提及勃海王刘悝的异常,就是因为此番谋划?
勃海王并无谋反之意?是被构陷成了这权谋棋盘上的弃子?
似乎合理,却又总感觉有哪里不对。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刘宏早已布下了这环环相扣的局。
如今借“孝崇皇遗脉”给他正名,让他由“天子胞弟”变为“叔侄之序”。
看似抬升身份,实则是将他的血统牢牢绑定在桓帝一系。
再加上勃海王“谋逆之名”,足以断了他觊觎大位的可能。
……
“妙在这帛书半真半假。”
刘宏接过帛书,指腹碾过边缘焦痕:
“永熹元年生、勃海王托付、入宫中潜伏,如此皆有可查……”
“唯幼子下落一事,因当年梁氏专权而未载玉牒,是最妙的一手,若是全无破绽反而不美。”
目光转向刘方时,冕旒流苏遮住眼底深意:
“如此一来,弟便可虚长十岁,既补上年齿之轻,又合‘孝崇皇幼子’的身份。”
“弟以桓帝幼弟之身,兼皇叔之尊,世族若敢非议,便是自乱‘亲亲尊尊’的礼法!”
张让适时退后半步:
“名号虽重,仍需行事由头,马大人欲收士心,须得有个天下公认的大义……” ↑返回顶部↑
琉璃灯掠过帛书破损处,“幼子刘方”四字旁隐约可见暗红指痕。
“彼时桓帝初登大宝,梁氏专权,勃海王将幼弟养于渤海王府,对外称府中幼子乃宗室过继。”
“熹平二年,勃海王以谋反罪伏诛,其妻子百口俱殁于狱中……”
刘宏闻言目色流转,张让适时俯身:
“据老臣所得密报,勃海王临刑前曾手书血帛,言幼弟刘方尚在人间,嘱平原王刘硕代为照拂。”
张让指尖抚过帛书残角,转身笑意绵绵的看向刘方:
“当时王甫劾勃海王谋反,所呈罪证多有牵强。”
“刘悝于刘方而言,如兄如父,刘方不愿意相信刘悝谋反一事。”
“遂借中常侍张让之手,伪装为宦,潜于宫中,暗查王甫。”
“今以孝崇皇遗脉现世,马大人……可通晓了?”
殿外更鼓镗镗,惊起栖鸦数声。
刘方垂首沉思,掌心微沁。
难道说,刘宏之前提及勃海王刘悝的异常,就是因为此番谋划?
勃海王并无谋反之意?是被构陷成了这权谋棋盘上的弃子?
似乎合理,却又总感觉有哪里不对。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刘宏早已布下了这环环相扣的局。
如今借“孝崇皇遗脉”给他正名,让他由“天子胞弟”变为“叔侄之序”。
看似抬升身份,实则是将他的血统牢牢绑定在桓帝一系。
再加上勃海王“谋逆之名”,足以断了他觊觎大位的可能。
……
“妙在这帛书半真半假。”
刘宏接过帛书,指腹碾过边缘焦痕:
“永熹元年生、勃海王托付、入宫中潜伏,如此皆有可查……”
“唯幼子下落一事,因当年梁氏专权而未载玉牒,是最妙的一手,若是全无破绽反而不美。”
目光转向刘方时,冕旒流苏遮住眼底深意:
“如此一来,弟便可虚长十岁,既补上年齿之轻,又合‘孝崇皇幼子’的身份。”
“弟以桓帝幼弟之身,兼皇叔之尊,世族若敢非议,便是自乱‘亲亲尊尊’的礼法!”
张让适时退后半步:
“名号虽重,仍需行事由头,马大人欲收士心,须得有个天下公认的大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