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桥家女子志凌云(2 / 4)
“元义公谬赞,小女子不过粗通文墨,哪敢与先贤相比。”
她抬眸,眼中满是倾慕,“倒是元义公心怀天下,令人钦佩。”
刘方挥了挥手,瞥见桥兰袖中露出半卷竹简,边缘浸着墨痕,显然是常读之物。
桥兰心领神会,取出竹简,指尖叩在“仓廪实而知礼节”六字之上。
“此卷《管子》,是家父与某共读时所批。”
刘方抬手作揖,目光扫过她手中竹简,见旁注如蚊足,唇角微扬:
“管子治齐……姑子竟精研《轻重篇》?”
桥兰起身还礼,欲展卷相示,不想玉腕轻颤,竹简“啪嗒”落地。
刘方俯身拾起,指尖掠过她方才新批的朱砂字迹:
“'海王之国,谨正盐策',姑子以为盐铁官营可强兵?”
桥兰望着他眼中跳动的碎光,忽然想起他席间的谈论。
“昔齐桓霸诸侯,靠的是轻重九府之术。”
她不自觉向前半步:
“光武帝重兴汉室之初,天下历经王莽之乱尚未复原,田野荒芜,市井萧条……”
“为让百姓休养生息,朝廷颁下新政,往昔盐铁官营之法尽废,许民间自煮盐、自冶铁。”
“唯于产盐铸铁之郡县设盐官铁官,按场征税,是谓'就场征税制'。”
“此策承继昭帝以来'纵民煮铸'之传统,意在让利于民,激民间百业之活力。”
“一时之间,沿海煮盐灶户青烟袅袅,中原冶铁作坊炉火熊熊,商贾贩运盐铁的车队络绎于途。”
她声音渐低,指尖划过石案上的水痕:
“可如今……盐铁之政已现沉疴,民营虽得自由,却因缺乏管束,盐价如潮涨潮落,丰年贱如泥沙,荒年贵比珠玉。”
“私贩之徒结伙持械,横行于水陆要道,更有富商大贾与地方官吏勾结,垄断盐铁货源,囤货居奇。”
“致使贫寒百姓无盐可食、无铁可用,民间怨愤日深,已成朝堂心腹之患……”
刘方眉间微皱,他前世未曾与桥兰交流过这些,更未想过她居然有如此见识。
想罢,刘方眉眼焕起一丝笑意,接着桥兰的话说道:
“明帝永平年间,曾尝试过恢复官营,却念及民生初复,未敢全面推行……”
“仅在部分产盐铁之地设官署,所产之物优先供给军旅与宫廷,民间制盐冶铁仍可照常经营。”
“和帝永元年间,西羌之乱复起,战火绵延数郡,粮草兵甲耗费巨万……”
“故重启盐铁官营之策,诏令一出,各地盐铁作坊尽归官府管辖,产、运、销皆由官署统制。”
“然此政行之仅一年,便乱象丛生,官盐质劣价高,百姓怨声载道,民间旧有盐铁户失去生计,纷纷聚而为盗。”
“朝堂之上,谏官奏章不断,痛陈官营之弊,和帝无奈,只得下诏废止,复归民营旧制。” ↑返回顶部↑
她抬眸,眼中满是倾慕,“倒是元义公心怀天下,令人钦佩。”
刘方挥了挥手,瞥见桥兰袖中露出半卷竹简,边缘浸着墨痕,显然是常读之物。
桥兰心领神会,取出竹简,指尖叩在“仓廪实而知礼节”六字之上。
“此卷《管子》,是家父与某共读时所批。”
刘方抬手作揖,目光扫过她手中竹简,见旁注如蚊足,唇角微扬:
“管子治齐……姑子竟精研《轻重篇》?”
桥兰起身还礼,欲展卷相示,不想玉腕轻颤,竹简“啪嗒”落地。
刘方俯身拾起,指尖掠过她方才新批的朱砂字迹:
“'海王之国,谨正盐策',姑子以为盐铁官营可强兵?”
桥兰望着他眼中跳动的碎光,忽然想起他席间的谈论。
“昔齐桓霸诸侯,靠的是轻重九府之术。”
她不自觉向前半步:
“光武帝重兴汉室之初,天下历经王莽之乱尚未复原,田野荒芜,市井萧条……”
“为让百姓休养生息,朝廷颁下新政,往昔盐铁官营之法尽废,许民间自煮盐、自冶铁。”
“唯于产盐铸铁之郡县设盐官铁官,按场征税,是谓'就场征税制'。”
“此策承继昭帝以来'纵民煮铸'之传统,意在让利于民,激民间百业之活力。”
“一时之间,沿海煮盐灶户青烟袅袅,中原冶铁作坊炉火熊熊,商贾贩运盐铁的车队络绎于途。”
她声音渐低,指尖划过石案上的水痕:
“可如今……盐铁之政已现沉疴,民营虽得自由,却因缺乏管束,盐价如潮涨潮落,丰年贱如泥沙,荒年贵比珠玉。”
“私贩之徒结伙持械,横行于水陆要道,更有富商大贾与地方官吏勾结,垄断盐铁货源,囤货居奇。”
“致使贫寒百姓无盐可食、无铁可用,民间怨愤日深,已成朝堂心腹之患……”
刘方眉间微皱,他前世未曾与桥兰交流过这些,更未想过她居然有如此见识。
想罢,刘方眉眼焕起一丝笑意,接着桥兰的话说道:
“明帝永平年间,曾尝试过恢复官营,却念及民生初复,未敢全面推行……”
“仅在部分产盐铁之地设官署,所产之物优先供给军旅与宫廷,民间制盐冶铁仍可照常经营。”
“和帝永元年间,西羌之乱复起,战火绵延数郡,粮草兵甲耗费巨万……”
“故重启盐铁官营之策,诏令一出,各地盐铁作坊尽归官府管辖,产、运、销皆由官署统制。”
“然此政行之仅一年,便乱象丛生,官盐质劣价高,百姓怨声载道,民间旧有盐铁户失去生计,纷纷聚而为盗。”
“朝堂之上,谏官奏章不断,痛陈官营之弊,和帝无奈,只得下诏废止,复归民营旧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