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破产(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宋厂长牙痒痒的就是, 他明明知道谁是这里面最应该负责的,他却没办法把对方揪出来打一顿,让对方负责!
  因为那人压根就不在厂里——而是在局子里!
  那个人就是纪盛华。
  而这张传票的源头,就是纪盛华当初在针织总厂横行霸道时引进的那一批“海外设备”!
  当初, 纪盛华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火就是把厂里的设备给“引进”了一大批, 那时候他认为自己把吴书记给斗倒了,压根就没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
  生产线在八十年代是极为昂贵的, 国内很多厂子甚至根本没钱引入, 针织总厂虽然家大业大,但也是一下欠下了一屁股的债。
  真正致命的是,纪盛华引进的这批设备还一身的毛病, 根本就是人家国外淘汰过期的生产线!
  早在纪盛华被抓的那会儿, 厂子的效益就已经被这一批设备给拖累得够惨的了——次品率高,又压根货不对板, 动不动就故障。
  后面厂里一盘查,才发现这才是个开始,那堆设备的存在本身就是比“拖累生产效率”更大的雷!
  因为它们不是厂里买进来的设备, 而是租赁来的!
  租赁就意味着, 厂里是要付租金的。
  尽管在吴书记重新回来执掌厂子之后, 迅速处理掉了一批设备,但是这些设备本身就十分不合格,也只有那些乡镇的小企业愿意收购——还是跳楼价。
  不卖不行, 卖了也是亏, 反正就是两头都是罪,更别说对于整个引进造成的危机来说,抛售这些设备本也是杯水车薪。
  只因这批设备压根就不是走的国内的路子, 而是用的外汇支付。
  中间当“中介”的那家租赁公司当初吃了纪盛华的回扣,两边直接约定用外币结算。
  而外币的汇率那是不固定的,从最开始的那一笔数字,渐渐地越滚越大,尤其是这些租赁设备的租金还不是一次□□满的,需要源源不断地“三月一付”!
  这对针织总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可以说,纪盛华是在引进设备这件事上,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地踩到了最雷、最不能走的那一步上。
  所以滚雪球滚到最后,等他自己被抓,吴书记回来顶上之后,事情的严重性马上就暴露了出来,纸包不住火。
  极高的残次品率、完全无法维权的设备来源,以及还在层层垒高的租金,每一个对厂子都是致命的。
  吴书记当然也没有坐以待毙,他回来复任之后,马上就联合厂里的领导班子开始想办法。
  出清设备、出清不少原材料的盘存,像当时给宋明瑜的那批开司米,就是自救的产物。
  最重要的是,他当时眼光十分独到地意识到了厂子可以做运动套装那些市场上受到好评和欢迎的产品!
  然而……不够。
  远远不够!
  租赁的租金是多少?百万起步!
  不是一百万,而是几百万,这个数字甚至还在继续滚大,因为租赁和汇率的影响会持续下去,这不是针织总厂说了算的。
  也就是说,针织总厂无论多么努力,这张租赁的合同都像一张无形的巨口,怎么都摆脱不了!
  因为这件事,厂里已经连续换了两个厂长了,甚至纺织局那边也想过要不要再派一个新的书记来——可是想想,这个节骨眼上,除了吴书记,谁还能支撑这么个烂摊子?
  没办法,只能让吴书记来保持这个核心的管理员的身份,再不断地调新厂长去,死马当活马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