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羋负芻的猜测,见南公(4 / 5)
老者听到此话,呵呵一笑,沧桑的声音之中多了几分古怪的意味。
“小友可知何为大宗师?”
少年摇了摇头。
“不知。”
老者点头,对於这个少年的答案他似乎很满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你这样修为的人,能有你这般心境修为的不多,在山顶站久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却不闻道无涯??对某些人来说,能够承认自己不知,需要很大的勇气。”
老者的声音带著一丝感慨,眼前这个少年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就好似一汪水,能够容纳万物,又能滋养万物,一动一静之间,契合天地之道。
“江湖诸多流派,以內功区分境界高低,后天之上,便是先天,先天之上便是宗师,而宗师之上则是大宗师,实则这样的划分之法有著很多的问题。”
“我辈练气士,追求的目標向来不是如此,內功只是小道,若非天地动盪,灵气日渐枯竭,又岂会有这般可笑的境界区內呢?”
“儒家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小友对此话有何高见呢?”
忽然,这个老者话题一转,转而问起了儒家的事情、,少年也是一愣,不过隨后他想了想,便开口解释道:“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从其字面的意思来看,是说早晨得知真理或领悟大道,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老夫子旨在强调对真理、信仰或道德理想的迫切追求,其价值超越生命本身。这种道德理想在儒家讲的是仁义之道,我想那位夫子,更想表达的是有朝一日,若是能够参悟仁义之道,便愿用一生实践,甚至为之赴死。”
“我曾遍阅百家之书,看到过儒家有一句话,叫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中诉说的便是这份坚守。”
听到这里,老者不为所动。
他刚想说点什么,隨后便听少年又继续说道:“对於道,我们道家也有自己的看法,在《道德经》中,老子便曾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如今的儒家讲的不是仁义之道,而是礼,小圣贤庄的几位先生,修的便是礼。”
“按照老子对天地规律探索得出的结论,先天要大於后天,自然要大於人为,故道在德之前,德在仁之前,仁在义之前,义在礼之前。”
“然隨著世事变迁,无论是天地,还是人心,都在这个斗转星移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各家为了追寻自己的道,想出了许多的方法。”
“而儒家,则是另外一种。这条路以礼为始,反以求义,以义求仁,以仁求德,以德求道,逆流而上。”
“这条路看似荒诞,却更加切合当前的世道,孔夫子问道,闻得是道,並不仅仅是仁,而是仁义之道,是道,是所有人最高的追求,当一个人见识自己毕生的追求出现在眼前时,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是死又有什么恐怖的呢!”
听著少年的话,老者的神情渐渐缓和了下来,最后甚至不由流露出更多的讚赏之意。
“小友高见。”
“老夫所说的事情,其实与你理解的道是一样的,內力只是一个媒介,宗师、大宗师也都是一块跳板,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更高层次的风景。”
“这就好比是儒家的求道之路,藉助礼而求义,藉助义而求仁,藉助仁而求德,藉助德而求道,其中之路虽然曲折,但仍不失为一条能够通往康庄大道的路。”
听到这里,少年眉头微蹙,这样的理论,还是他头一次请说呢!
不过关於先秦时期,练气士的事跡他早就有所耳闻,但关於此事的真假,他一直不能確定,眼下这位老者愿意说一说,他自然求之不得。
“传闻,上古时期,那些大能之辈能够飞天遁地,呼风唤雨,甚至还能移山填海,有无上伟力。”
老者的语气充满了感慨。
“当然,这些事情只存在於传说之中,老夫也不曾见过,但老夫始终相信一件事情,此界之中存在著不同凡俗的力量,若是能够参悟,那必將会是举世无敌的伟力。”
少年目光闪烁,隨后一道声音在这个老者心底响起。 ↑返回顶部↑
“小友可知何为大宗师?”
少年摇了摇头。
“不知。”
老者点头,对於这个少年的答案他似乎很满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你这样修为的人,能有你这般心境修为的不多,在山顶站久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却不闻道无涯??对某些人来说,能够承认自己不知,需要很大的勇气。”
老者的声音带著一丝感慨,眼前这个少年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就好似一汪水,能够容纳万物,又能滋养万物,一动一静之间,契合天地之道。
“江湖诸多流派,以內功区分境界高低,后天之上,便是先天,先天之上便是宗师,而宗师之上则是大宗师,实则这样的划分之法有著很多的问题。”
“我辈练气士,追求的目標向来不是如此,內功只是小道,若非天地动盪,灵气日渐枯竭,又岂会有这般可笑的境界区內呢?”
“儒家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小友对此话有何高见呢?”
忽然,这个老者话题一转,转而问起了儒家的事情、,少年也是一愣,不过隨后他想了想,便开口解释道:“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从其字面的意思来看,是说早晨得知真理或领悟大道,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老夫子旨在强调对真理、信仰或道德理想的迫切追求,其价值超越生命本身。这种道德理想在儒家讲的是仁义之道,我想那位夫子,更想表达的是有朝一日,若是能够参悟仁义之道,便愿用一生实践,甚至为之赴死。”
“我曾遍阅百家之书,看到过儒家有一句话,叫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中诉说的便是这份坚守。”
听到这里,老者不为所动。
他刚想说点什么,隨后便听少年又继续说道:“对於道,我们道家也有自己的看法,在《道德经》中,老子便曾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如今的儒家讲的不是仁义之道,而是礼,小圣贤庄的几位先生,修的便是礼。”
“按照老子对天地规律探索得出的结论,先天要大於后天,自然要大於人为,故道在德之前,德在仁之前,仁在义之前,义在礼之前。”
“然隨著世事变迁,无论是天地,还是人心,都在这个斗转星移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各家为了追寻自己的道,想出了许多的方法。”
“而儒家,则是另外一种。这条路以礼为始,反以求义,以义求仁,以仁求德,以德求道,逆流而上。”
“这条路看似荒诞,却更加切合当前的世道,孔夫子问道,闻得是道,並不仅仅是仁,而是仁义之道,是道,是所有人最高的追求,当一个人见识自己毕生的追求出现在眼前时,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是死又有什么恐怖的呢!”
听著少年的话,老者的神情渐渐缓和了下来,最后甚至不由流露出更多的讚赏之意。
“小友高见。”
“老夫所说的事情,其实与你理解的道是一样的,內力只是一个媒介,宗师、大宗师也都是一块跳板,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更高层次的风景。”
“这就好比是儒家的求道之路,藉助礼而求义,藉助义而求仁,藉助仁而求德,藉助德而求道,其中之路虽然曲折,但仍不失为一条能够通往康庄大道的路。”
听到这里,少年眉头微蹙,这样的理论,还是他头一次请说呢!
不过关於先秦时期,练气士的事跡他早就有所耳闻,但关於此事的真假,他一直不能確定,眼下这位老者愿意说一说,他自然求之不得。
“传闻,上古时期,那些大能之辈能够飞天遁地,呼风唤雨,甚至还能移山填海,有无上伟力。”
老者的语气充满了感慨。
“当然,这些事情只存在於传说之中,老夫也不曾见过,但老夫始终相信一件事情,此界之中存在著不同凡俗的力量,若是能够参悟,那必將会是举世无敌的伟力。”
少年目光闪烁,隨后一道声音在这个老者心底响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