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服帖(2 / 3)
如果说先前说邀请宋记去太学膳房开档口的时候,宋妙心中有七八分不愿意,眼下改成了太学来买早饭,她一下子就变成七八分的愿意了。
如果这样做法,就同给朱雀门巡铺里的巡检、官差们每日送早饭没什么不一样了。
区别在于前者是太学膳房出面,后者是零星客人凑在一起。
如果太学的膳房肯自己上门来取,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只是不知道每日要做多少个,食肆里头这三个人到底忙不忙得过来。
宋妙斟酌着问了些问题,最后道:“还是要看价钱、数量,如若合适,曹先生帮着出这样大力,找到这样好买卖,我没有不应的道理!”
又道:“劳烦先生多方奔走,无论成不成的,都实在多谢!”
曹度笑着道:“谢什么谢!我们这是为了自己有口好吃的,都还没谢你!”
说笑着答谢了几句,把人送走了,宋妙少不得认真盘算起来。
其实馒头不是不能做,之前为了不过分抢占其余人生意,引发食巷里同行们不满,她选品都斟酌得很,但要是能不用自己运来送去,摆摊买卖,其实是一门好生意。
麻烦的地方只在于人手不足。
眼下宋记只有两个人,其中程二娘厨艺本来寻常,做面食更是勉强,这是天生的,因舌头不够灵敏,做菜也少些悟性,想要学厨,往往事倍功半不说,本人做得也很痛苦。
她的长处是吃苦耐劳、性格稳妥坚韧。
平常交托她去外送也好,采买也罢,从来不用担心。
今次宋妙外出两个多月,当日教过的字,她一个都没有忘记,因这些年间用算盘的人多过算筹的人,宋妙也学了一番,简单教过,她日夜反复习练,今次回来,已经颇为纯熟。
不但如此,口音也在努力纠正,虽然一听就是外州来人,那一口抚州腔,已经弱了很多。
而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她还将城中一应泥瓦等等工匠都寻访了一遍,还自己动手,把家里的墙面给粉了一回。
如此不畏难,又能坚持,叫宋妙看了也心生佩服。
跟程二娘不同,大饼又是另一种情况。
他坐不定,性子有点急躁,但很愿意学厨,也有一定的天赋,尤其在做白案上,这孩子一点就通,自己也爱琢磨,勤学多问,还肯吃苦。
正是因为二人这些情况,宋妙原本已是打算把更多采买、运送上的事务交给程二娘,另有,日后人情客往,账务打理,也想要由她帮着搭一把手,但在平日里灶边的实际动手事情,则要多多教一教大饼。
但要是眼下每日想加多一定数量的馒头来做,一切都得重新计划。
哪怕有分工,一个时辰两个熟手能做出二百来个馒头,也已经非常好了,况且大饼毕竟年纪小,力气也小,真正干起活来,比不上二娘子耐劳,宋妙也不敢很大用,还要照顾些。
还得要看太学膳房那一头开的价,跟要的数量。
要是此事能成,要的馒头数量也多,得利足够,她得考虑再找个把信得过的人回来。
***
宋妙还在盘算人手的时候,集贤院的柳翰林却是趁着中午吃饭的功夫,就直接找上了太学教舍,堵住了陈夫子。
“老陈!问你个事。”他满脸的凝重,仿佛接下来要问的是什么极要紧的东西,“前次那个青梅露,你那里还有多少,能不能让些给我?”
陈夫子见他进门时候一幅急切模样,心中已经生出不好来,等再一听对方开口就要青梅露,全然脸色都变了,道:“我就一瓶!外头大把青梅露,好喝的也不少,旁的不行么?非得惦记我这点东西!”
柳翰林叹道:“唉,这样不要脸事情,若不是情非得已,我也不好意思开口啊——实在试来试去,只你这的青梅露效果最好!” ↑返回顶部↑
如果这样做法,就同给朱雀门巡铺里的巡检、官差们每日送早饭没什么不一样了。
区别在于前者是太学膳房出面,后者是零星客人凑在一起。
如果太学的膳房肯自己上门来取,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只是不知道每日要做多少个,食肆里头这三个人到底忙不忙得过来。
宋妙斟酌着问了些问题,最后道:“还是要看价钱、数量,如若合适,曹先生帮着出这样大力,找到这样好买卖,我没有不应的道理!”
又道:“劳烦先生多方奔走,无论成不成的,都实在多谢!”
曹度笑着道:“谢什么谢!我们这是为了自己有口好吃的,都还没谢你!”
说笑着答谢了几句,把人送走了,宋妙少不得认真盘算起来。
其实馒头不是不能做,之前为了不过分抢占其余人生意,引发食巷里同行们不满,她选品都斟酌得很,但要是能不用自己运来送去,摆摊买卖,其实是一门好生意。
麻烦的地方只在于人手不足。
眼下宋记只有两个人,其中程二娘厨艺本来寻常,做面食更是勉强,这是天生的,因舌头不够灵敏,做菜也少些悟性,想要学厨,往往事倍功半不说,本人做得也很痛苦。
她的长处是吃苦耐劳、性格稳妥坚韧。
平常交托她去外送也好,采买也罢,从来不用担心。
今次宋妙外出两个多月,当日教过的字,她一个都没有忘记,因这些年间用算盘的人多过算筹的人,宋妙也学了一番,简单教过,她日夜反复习练,今次回来,已经颇为纯熟。
不但如此,口音也在努力纠正,虽然一听就是外州来人,那一口抚州腔,已经弱了很多。
而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她还将城中一应泥瓦等等工匠都寻访了一遍,还自己动手,把家里的墙面给粉了一回。
如此不畏难,又能坚持,叫宋妙看了也心生佩服。
跟程二娘不同,大饼又是另一种情况。
他坐不定,性子有点急躁,但很愿意学厨,也有一定的天赋,尤其在做白案上,这孩子一点就通,自己也爱琢磨,勤学多问,还肯吃苦。
正是因为二人这些情况,宋妙原本已是打算把更多采买、运送上的事务交给程二娘,另有,日后人情客往,账务打理,也想要由她帮着搭一把手,但在平日里灶边的实际动手事情,则要多多教一教大饼。
但要是眼下每日想加多一定数量的馒头来做,一切都得重新计划。
哪怕有分工,一个时辰两个熟手能做出二百来个馒头,也已经非常好了,况且大饼毕竟年纪小,力气也小,真正干起活来,比不上二娘子耐劳,宋妙也不敢很大用,还要照顾些。
还得要看太学膳房那一头开的价,跟要的数量。
要是此事能成,要的馒头数量也多,得利足够,她得考虑再找个把信得过的人回来。
***
宋妙还在盘算人手的时候,集贤院的柳翰林却是趁着中午吃饭的功夫,就直接找上了太学教舍,堵住了陈夫子。
“老陈!问你个事。”他满脸的凝重,仿佛接下来要问的是什么极要紧的东西,“前次那个青梅露,你那里还有多少,能不能让些给我?”
陈夫子见他进门时候一幅急切模样,心中已经生出不好来,等再一听对方开口就要青梅露,全然脸色都变了,道:“我就一瓶!外头大把青梅露,好喝的也不少,旁的不行么?非得惦记我这点东西!”
柳翰林叹道:“唉,这样不要脸事情,若不是情非得已,我也不好意思开口啊——实在试来试去,只你这的青梅露效果最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