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难猜(2 / 3)
譬如早上送餐,因听得有客人说烧麦里头汤汁时常会洒漏出来,叫人吃得不美,她几番研究,发现乃是运送的木托板颠簸所至,于是后头每次送的时候,都一定会自己抱着箱笼送进去,宁可多使些力气,也不要影响了客人观感——这样好的吃食,这样好的手艺,要是坏在一点小细节上,她实在过不去心里那道坎。
而这些特别的付出,每当宋小娘子一道送餐,或是偶然得见,都会看到,不但看到,还会夸奖、褒扬。
程二娘于是更起劲了。
事情做好了,宋小娘子那样高兴,那样夸奖,偶然错漏了哪里,只会提醒,连指点都是温柔的,程二娘慢慢就更有底气,更自信了。
更兼又有分润,等拿到额外一笔钱,那钱甚至比工钱还多的时候,她简直有一种恨不得晚上不要睡,连夜起来多多做吃食去卖的冲动。
程二娘学了字,又学了算账,或跟着去出摊,或帮着去衙门、巡铺送货,后头还去一家一家问修葺房屋大小事项,分明人还是那一个人,一应学的东西也只是初初入门,略通皮毛,但莫名的,好像整个京城,不知不觉之间,就对她敞开。
她做事不再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但好像因为大大方方,不像从前一样察言观色,旁人反而高看一眼。
或是仍有些不好的人,她也再不像往日一样在意对方态度、言论——平素事情都忙不过来呢!做正事,赚钱要紧,谁稀得理你!
此时,说起铺子里的买卖,说起自己主动出门推车叫卖,她再无从前紧张,而是踌躇满志,还提前帮着想好了怎么安排,只等宋妙发话,自己就按着做来。
而果然,宋妙闻言一笑,道:“娘子同我想到一块去了!”
又道:“咱们明日且先试着做上八十个,看看要耗费多久功夫,再看有没有能做得快些的方法,只当给太学那头做准备!”
程二娘用力点了点头,应了是。
她觉得自己当真是个劳碌命。
宋小娘子不在京城的时候,她把一应能做的都做了,心中仍旧不安,总觉得对不起那些个月钱,同这一向对方给自己的照应。
眼下宋小娘子回来了,分明事情越来越多,但她一下子人就踏实起来,只觉得自己越卖力,等到分润时候,拿钱拿得越不心虚。
***
考虑到成本、调馅难易,再有不易变质等等许多问题,宋妙最后选定了羊肉、猪肉、酸豇豆肉末、香菇白菜四个口味,只待明日先采买好了,看看能做出来几个,再来定价。
眼见就要申时,大饼主动便去生火淘米,才煮了饭,正来问菜,却听外头有人叫门。
应门一看,却是个来送信的,找到就是大饼,见面便道:“刘小兄弟,你伯娘喊我来带信,因说有个熟人家出了白事,叫你这一头忙完之后,不要留在东家吃饭了,只快些回,一齐跟着去帮忙跑个腿,办点事。”
大饼忙应了,饭也顾不上吃,同宋妙说了一声,先行走了。
倒是程二娘过来道:“是我一时忘了同大饼交代,今晚要试新糯米,他那里还按往日分量煮了饭,只怕吃不完。”
因宋记糯米饭是招牌,每日消耗甚多,虽说同粮米铺子商定好了定期送米上门,又特地说明,要同种、同产地,但哪怕同一株果树,向阳同向阴位置生的果子味道也有甜淡之别,粮谷也是一般,哪怕隔着一片山头,种出来的米吃水、软硬、口感都会不同。
况且做生意的,口头答应了,收米时候未必会做那样细致区分,最后送来的东西,其实每一批都有所区别。
为了叫保稳,每回换了新米,宋妙都要提前取些出来,单独来蒸煮一回试吃,方便把握出摊时候出品。
此时听到程二娘说话,她便去看了一眼,果然一锅米饭,一锅糯米饭,都是往日两大两小的分量。
宋妙从来做饭都是掐着量来,少有剩的,眼下天气热,就更不喜欢吃剩饭了。
她想了想,道:“不打紧,家里还有酒糟,到时候留一锅出来做醪糟,拿来腌酸菜也好,做包子也好,或是自己吃也不错。”
正说话间,却听门口一人叫门。
程二娘过去应了,让进来一个熟人。
却是何七那僮儿北枝。 ↑返回顶部↑
而这些特别的付出,每当宋小娘子一道送餐,或是偶然得见,都会看到,不但看到,还会夸奖、褒扬。
程二娘于是更起劲了。
事情做好了,宋小娘子那样高兴,那样夸奖,偶然错漏了哪里,只会提醒,连指点都是温柔的,程二娘慢慢就更有底气,更自信了。
更兼又有分润,等拿到额外一笔钱,那钱甚至比工钱还多的时候,她简直有一种恨不得晚上不要睡,连夜起来多多做吃食去卖的冲动。
程二娘学了字,又学了算账,或跟着去出摊,或帮着去衙门、巡铺送货,后头还去一家一家问修葺房屋大小事项,分明人还是那一个人,一应学的东西也只是初初入门,略通皮毛,但莫名的,好像整个京城,不知不觉之间,就对她敞开。
她做事不再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但好像因为大大方方,不像从前一样察言观色,旁人反而高看一眼。
或是仍有些不好的人,她也再不像往日一样在意对方态度、言论——平素事情都忙不过来呢!做正事,赚钱要紧,谁稀得理你!
此时,说起铺子里的买卖,说起自己主动出门推车叫卖,她再无从前紧张,而是踌躇满志,还提前帮着想好了怎么安排,只等宋妙发话,自己就按着做来。
而果然,宋妙闻言一笑,道:“娘子同我想到一块去了!”
又道:“咱们明日且先试着做上八十个,看看要耗费多久功夫,再看有没有能做得快些的方法,只当给太学那头做准备!”
程二娘用力点了点头,应了是。
她觉得自己当真是个劳碌命。
宋小娘子不在京城的时候,她把一应能做的都做了,心中仍旧不安,总觉得对不起那些个月钱,同这一向对方给自己的照应。
眼下宋小娘子回来了,分明事情越来越多,但她一下子人就踏实起来,只觉得自己越卖力,等到分润时候,拿钱拿得越不心虚。
***
考虑到成本、调馅难易,再有不易变质等等许多问题,宋妙最后选定了羊肉、猪肉、酸豇豆肉末、香菇白菜四个口味,只待明日先采买好了,看看能做出来几个,再来定价。
眼见就要申时,大饼主动便去生火淘米,才煮了饭,正来问菜,却听外头有人叫门。
应门一看,却是个来送信的,找到就是大饼,见面便道:“刘小兄弟,你伯娘喊我来带信,因说有个熟人家出了白事,叫你这一头忙完之后,不要留在东家吃饭了,只快些回,一齐跟着去帮忙跑个腿,办点事。”
大饼忙应了,饭也顾不上吃,同宋妙说了一声,先行走了。
倒是程二娘过来道:“是我一时忘了同大饼交代,今晚要试新糯米,他那里还按往日分量煮了饭,只怕吃不完。”
因宋记糯米饭是招牌,每日消耗甚多,虽说同粮米铺子商定好了定期送米上门,又特地说明,要同种、同产地,但哪怕同一株果树,向阳同向阴位置生的果子味道也有甜淡之别,粮谷也是一般,哪怕隔着一片山头,种出来的米吃水、软硬、口感都会不同。
况且做生意的,口头答应了,收米时候未必会做那样细致区分,最后送来的东西,其实每一批都有所区别。
为了叫保稳,每回换了新米,宋妙都要提前取些出来,单独来蒸煮一回试吃,方便把握出摊时候出品。
此时听到程二娘说话,她便去看了一眼,果然一锅米饭,一锅糯米饭,都是往日两大两小的分量。
宋妙从来做饭都是掐着量来,少有剩的,眼下天气热,就更不喜欢吃剩饭了。
她想了想,道:“不打紧,家里还有酒糟,到时候留一锅出来做醪糟,拿来腌酸菜也好,做包子也好,或是自己吃也不错。”
正说话间,却听门口一人叫门。
程二娘过去应了,让进来一个熟人。
却是何七那僮儿北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