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基建会议,拳头说话!(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尤其是于宏,抬起头时眼里闪过一丝讶异,对上丁以山的目光后,还微微颔首示意。
  “好了,继续下一个议题,房屋形式的选择。”
  第一场基建会议,副城主袁刚没有参会。
  主持会议的侯睿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扫过全场。
  作为当下幸福城话语权最大的派系,科技派内部其实也常为技术路线争得面红耳赤:
  有人主张优先恢复旧时代的各项生产技术,将基础稳固下来。
  有人倡议学习薪火、自然里等超级庇护城的做法,主研源轨技术。
  还有人提出尝试源引技术,因为幸福城是有超凡者,是有机会抓到母源进行实验的。
  但这些分歧从不会出现在会场上,只要踏入这间会议室,科技派就只有一道声音:
  一切决策必须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任何脱离数据支撑的“经验之谈”,都不配出现在议程上!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共识。
  因为就算是新旧时代转换,并没有将人类旧时代的科技体系全部斩断。
  但仍有数量不少的聚集地,甚至庇护城早已偏离了轨道。
  直到今天,还在推行神学、超凡学、魔药学、祭祀学等等正常人难以理解的东西。
  此前曾经有人在幸福城里推行过魔药学,添加异化结晶,用活人做实验。
  自科技派当家后,便再没听过了。
  幸福城也是自那以后,才开始真正往工业庇护城方向发展,站稳了脚跟。
  投影仪闪烁,一张图表列了出来。
  侯睿翻开面前的资料夹,指尖在纸页上划过,沉声道,“目前有三个方案待选:a方案采用传统砖混结构,优点是就地取材,仓库里现存的水泥和砖块,足够建设容纳二十万人的房屋,但缺点很明显:连续降雨会让混凝土强度骤降,只要雨不停,施工就很难铺开摊子。”
  “b方案用轻型钢架搭骨架,外层覆防水板,这种结构速度快,三天就能搭出一片聚居区,很适合当下的阴雨天气。但问题在于耗材,仓库里的存货全部拉出来,也只能满足十万人的需求。就算让工厂全力生产,一周最多也就能供应五到十万人,要消化掉全部迁徙者,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更关键的是,这种临时建筑抗不住寒冬,到时候还得拆了重建成混凝土结构,或者继续投入保温层覆盖,成本只会越来越大,到最后等于把材料和人力扔进水里。”
  “c方案”侯睿的话还没说完,场下已经有人举起了手。
  是工务署的副部长蓝妮,会场中为数不多的女性。
  “蓝部长,请说。”
  “是这样的,”蓝妮站起身,“关于b方案的轻钢骨架,我们工务署连夜刚做了复核计算,行不通。”
  “我们算了一下,要在两个月内搭建能容纳五十万人的轻钢聚居区,至少需要80台重型打桩机来保证地下管网铺设,但现在工务署只有28台还能正常运转,连一半的需求都达不到。”
  蓝妮说着,翻看资料夹,“更要命的是,能铺设地下管网的熟练工人,替身海星结束后,已经连死带走没了七成,剩下的三成就算连轴转也撑不住,除非我们能从迁徙者里面招收工人,但去铺管网这活.”
  话没说完,会议室里响起一阵阵小声骚动。
  不少人低头翻看自己手里的资料,显然没料到机械和人力的缺口这么大。
  机械还好办,让人连轴转的操持,勉强能保证运转。
  可人力的缺口是实打实的硬伤,铺管网本就是苦活、累活,在泥泞里跪着接管道,在污水里摸爬滚打是常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