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检查难点,再见故人!(2 / 6)
不说其他东西,就是背上一袋钢筋回来,价值都要比做工一天高得多。
其他类似金条、金首饰这种更是常事,时不时就有人带回来一些。
更重要的是,川市废墟有血龙军团盯着,就算有漏网的感染源潜伏,也掀不起太大风浪,安全系数非常高。
出了川市废墟,一百公里内还有四座县城、三十四个镇子,以及上百个散落的村落。
这些地方危险系数虽然会增加,但藏着另一种“宝藏”。
似刚刚离开的一个年轻人,就从缓冲区往南六十公里的大波镇,挖回来了四株叶片肥厚、涨势旺盛的白水草。
这是石省罕见长在地里,却不会被超凡诅咒影响的几种变异植物之一。
根据手册所言:其作用也是不凡,叶片碾碎后加特制溶剂,经离心分离能提取出一种透明原液。
把原液涂在防护服、盾牌或者武器上,一旦接触到感染源或异常环境,就会立刻透出淡紫色荧光,能挡掉不少感染风险,在荒野里就是保命符。
缓冲区的收购点给这草开的价是抽成5%以后,一株到手50贡献点,四株就是200点。
哪怕按照官方兑换幸福币的比例,1比7,都要足足1400币。
跑去修管道,累死累活干小半年才能攒下这个数,足以证明外出拾荒的收益之高。
“张小凡;24;9.41;检测过程如下:确认无感染风险;收获:白水草四株;自述前往地点为:大波镇周边.”
程野一边念叨,一边记录下刚刚的检查过程,笔尖在纸页上划出沙沙声响。
这是b区检查官每天最繁重的工作,几乎占据了工作量将近70%之多。
尽管记录不需要很复杂,只要把姓名、年龄、进入时间、简略的检查过程,以及最重要的收获和前往地点记录下来,进行留档,方便日后追溯就行。
但检疫b区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按每天记录六百人来计算,基本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时间。
而等他这边记完,检疫b区的文书人员也不能闲着,必须要在晚上把所有信息收拢,逐字逐句敲进缓冲区的服务器里储存起来。
通过居民系统,将这些记录与每个人的基础信息进行对应,点开来就能清晰看到这人半年内的进出频率、每次带回来的东西、常去的活动地点。
而利用这些杂七杂八的数据进行分析,其实就是现代大数据的雏形。
通过大数据的变化,就能立刻分析出幸福城周边的威胁变化,也能从源头分析一个人的风险程度高低。
例如天天外出去很远地方的人,检查过程就要比其他人更复杂一些。
又例如一个人频繁的去往一个地方,就要分析有没有什么问题。
甚至能从收获的变化里看出资源分布,分析这种分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当然,这些想法目前还只是个模糊的架构,连个能落地的方案都算不上。
为什么?
程野写完最后一个字,把笔往桌上一扔,忍不住长叹一口气。
因为检查站实在太特么穷酸了!
就算丁以山从资料里了解到大数据、信息化的门道,也真派了人尝试着往这个方向走,一点点分析其中的好处,想逐步改善现状。
可检查站的培养体系,早就注定了这套系统不可能完整落地。 ↑返回顶部↑
其他类似金条、金首饰这种更是常事,时不时就有人带回来一些。
更重要的是,川市废墟有血龙军团盯着,就算有漏网的感染源潜伏,也掀不起太大风浪,安全系数非常高。
出了川市废墟,一百公里内还有四座县城、三十四个镇子,以及上百个散落的村落。
这些地方危险系数虽然会增加,但藏着另一种“宝藏”。
似刚刚离开的一个年轻人,就从缓冲区往南六十公里的大波镇,挖回来了四株叶片肥厚、涨势旺盛的白水草。
这是石省罕见长在地里,却不会被超凡诅咒影响的几种变异植物之一。
根据手册所言:其作用也是不凡,叶片碾碎后加特制溶剂,经离心分离能提取出一种透明原液。
把原液涂在防护服、盾牌或者武器上,一旦接触到感染源或异常环境,就会立刻透出淡紫色荧光,能挡掉不少感染风险,在荒野里就是保命符。
缓冲区的收购点给这草开的价是抽成5%以后,一株到手50贡献点,四株就是200点。
哪怕按照官方兑换幸福币的比例,1比7,都要足足1400币。
跑去修管道,累死累活干小半年才能攒下这个数,足以证明外出拾荒的收益之高。
“张小凡;24;9.41;检测过程如下:确认无感染风险;收获:白水草四株;自述前往地点为:大波镇周边.”
程野一边念叨,一边记录下刚刚的检查过程,笔尖在纸页上划出沙沙声响。
这是b区检查官每天最繁重的工作,几乎占据了工作量将近70%之多。
尽管记录不需要很复杂,只要把姓名、年龄、进入时间、简略的检查过程,以及最重要的收获和前往地点记录下来,进行留档,方便日后追溯就行。
但检疫b区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按每天记录六百人来计算,基本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时间。
而等他这边记完,检疫b区的文书人员也不能闲着,必须要在晚上把所有信息收拢,逐字逐句敲进缓冲区的服务器里储存起来。
通过居民系统,将这些记录与每个人的基础信息进行对应,点开来就能清晰看到这人半年内的进出频率、每次带回来的东西、常去的活动地点。
而利用这些杂七杂八的数据进行分析,其实就是现代大数据的雏形。
通过大数据的变化,就能立刻分析出幸福城周边的威胁变化,也能从源头分析一个人的风险程度高低。
例如天天外出去很远地方的人,检查过程就要比其他人更复杂一些。
又例如一个人频繁的去往一个地方,就要分析有没有什么问题。
甚至能从收获的变化里看出资源分布,分析这种分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当然,这些想法目前还只是个模糊的架构,连个能落地的方案都算不上。
为什么?
程野写完最后一个字,把笔往桌上一扔,忍不住长叹一口气。
因为检查站实在太特么穷酸了!
就算丁以山从资料里了解到大数据、信息化的门道,也真派了人尝试着往这个方向走,一点点分析其中的好处,想逐步改善现状。
可检查站的培养体系,早就注定了这套系统不可能完整落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