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考题上的刀锋(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后一道四书题为来自《孟子》的,“取之而燕民悦。”
  第一道题,锋芒毕露的表达出了对官员尸位素餐、庸庸碌碌的不满,可以说,充满了刘瑾新政的恶臭味道。
  不用说,必然是来自于天子的授意。
  可想而知,名声败坏,已经沦为吉祥物的大学士梁储,根本没有对抗天子的意愿,自然为虎作伥的把这道题目摆上了。
  第二道题,就有意思了。
  这是孟子以“周武王伐纣”为例子阐述,说明民心的向背是最重要的,“民心归之,则为天子;民心离之,则为独夫。”
  强调了“天命”也必须服从“民意”。
  可以说,但凡有点思想觉悟的,都能看出这两道题的割裂。
  再但凡有点政治嗅觉的,也都能联想到前段时间那轰轰烈烈的刘瑾新政,以及被千刀万剐的刘瑾本人!
  这两道题可太上头了。
  可以说三言两语之间,就针锋相对,短兵相见。
  裴元津津有味的听着举子们的分析,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四书题的前两道,就是正德九年的原题。
  裴元真的无法想象,在历史上,这两道题,会就这么水灵灵的出现在录取进士的试卷上。
  第一题。
  朱厚照:我有什么错?拿百姓的税赋,就要好好干活,天经地义。
  第二题。
  来自不可名状的意志:你想当纣王,削你昂。
  原本这一科的第三道题,应该是出自《中庸》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这道题也很有意思。
  如果按照朱熹《中庸章句》来看,“天地之道,至诚无息”似乎题眼在于“诚”字。
  但是不然。
  有时候问题不一定就是问题,答案也不一定就是答案。
  这道题一定要结合前两题来看。
  如果结合前两题的诡异情况,这可以“一言而尽的天地之道”,就在那书名“中庸”二字上。
  第三题!
  来自未被政治斗争波及的吃瓜势力:你们不要再打了!
  只不过,正德九年这一科,转为恩科提前举行,还是出现了一点点的蝴蝶效应。
  第三道四书题改成了,“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也。”
  裴元这等心思重的,也不由琢磨起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