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制度(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刚才那番话,有不少就是昨天开会时学的,也算是现学现卖。
  虽然他的话不算深奥,却著实把员工都镇住了一没人敢高声议论,也没人去办离职。毕竟,即便四季青公司不让免费吃饭,依旧是整个万安镇工钱最高的。
  真要离职了,那才是大傻子—
  下午。
  村北地头。
  今天李哲带著杨兴斌巡视了公司的大棚,包括试验田、公司的直营种植大棚和一部分种植户的大棚。
  这期间,杨兴斌还和公司的几位主管谈了话,了解了具体情况,算是对公司的整体情况有了初步认知。
  食堂中午发生的事情,李哲已经听说了,他並不是很在意一要是连这点小事都要他费心,那公司这些主管岂不是白养了?乾脆都別干了,一起辞职得了。
  李哲真正在意的,是大棚蔬菜的產量和质量。
  杨兴斌蹲在地头,拿著根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
  李哲也蹲下身,掏出一盒中华烟,递给他一支:“杨主管,关於公司的管理制度,你有啥想法?”
  杨兴斌接过烟,点燃后吸了一口,用树枝指著“种植户”三个字:“先说合作种植户,他们积极性高,大棚管护得也不错,种植端不用太操心,技术员定期去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就行。
  倒是后续收菜的时候,公司可能要多费点心思,得提前定好標准,避免扯皮。
  不过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公司自己的生產制度和管理標准。”
  李哲抽了口烟,菸灰轻轻弹在田埂上:“我正想跟你说这个,构架別搞太复杂,咱们以前是小作坊,现在要往规模化转,但层级多了反而碍事。你有啥具体想法?“
  杨兴斌用树枝在地上划了个简单的框架,抬头说道:“我琢磨著按“区域+职能』来分最合適。
  咱们现在的大棚面积,设3到4个大棚组就行,每组负责20到50亩,每组配一个组长,不用再设副组长之类的岗位。
  另外单独配1个技术员,专门管种苗和病虫害指导,再配1个后勤员,负责工具和物料管理,最后朱益民总牵头,这样一层到底,没人推逶。“
  “这个思路我同意,”李哲猛吸了口烟,“但光有构架不行,得把每个岗位的活儿说清楚。比如组长到底管啥?人又该干到啥程度?別到时候出了问题互相甩锅。”
  “您这点考虑得透。”杨兴斌顺著话头往下说,“我打算制定一份《岗位说明书》,把职责写死。比如组长要管本组的考勤、生產进度,还要协调人员。
  工人就负责大棚日常的浇水、施肥、整枝、採摘,而且得给他们定“责任田』每个工人固定管3到5亩,实行“谁管护、谁负责”,要是出现种苗坏死、產量不达標这种事,直接跟绩效掛鉤,该扣就扣。”
  李哲点点头,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著:“生產上的標准也得统一,咱们有去年传下来的种植经验,我嫂子那边有详细的数据,您觉得该怎么把经验变成规矩?”
  “我想编一本《大棚种植操作手册》。”杨兴斌立刻接话,“把播种间距、浇水频率、施肥的种类和用量,还有病虫害防治的时间,都写得明明白白。
  写完后组织工人集中培训,確保每个人都按一个標准来,不然你种你的、我种我的,最后產量质量肯定差得远。
  当然,涉及到具体的种植標准,还得请朱主管和几位有经验的技术员参与制定。“
  “这个没问题,回头叫上朱哥、陈老师、周青禾、我爹、我嫂子一起研究。”李哲应了一声,继续说:“光有標准没人盯著,等於白设。你看是不是能定个巡查制度?”
  “確实有必要。”杨兴斌在地上又划了条线,“我计划让组长每天早晚各巡查一次本组大棚,记录蔬菜生长情况和工人的工作状態,技术员每周抽查,发现问题马上指导整改。
  您每半个月做一次全面检查,重点看生產標准落没落实,这样一层层盯著,就不怕管理鬆散导致减產了。”
  见李哲没有反对,杨兴斌继续说:“另外还有纪律方面,工作时间偷懒、閒聊、私自带蔬菜,第一次口头警告,第二次扣绩效,累计多次违反纪律直接开除。”
  两人聊了半天,终於说到最核心的收益问题。李哲身体微微前倾:“工人出来干活,最看重的还是钱。制度好不好,关键看能不能让他们多挣钱。你在薪酬这块有啥方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