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土豆产量!(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株一斤半,哪怕一株半斤一亩也有一千五百斤,放在之前也是想都不敢想啊!”房玄龄比李靖还激动。
  产量是碾压粟米,稻米和小麦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
  玉米与土豆在栲栳村田埂上的出现,于大唐而言,绝非只是多了两种粮食。
  而是撞开了困守王朝数百年的“粮荒枷锁”。
  从根上改写了民生、军事、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底层逻辑。
  于民生而言,这是百姓从“求温饱”到“能安稳”的跨越。
  此前大唐百姓靠粟麦稻为生,亩产最高不过两百余斤,一户五口需种二十亩地才够糊口,遇着旱涝便要逃荒或卖儿鬻女。
  可玉米亩产千斤、土豆亩产四千五百斤!
  于经济而言,这是国库从“赈灾紧”到“有余力”的松绑。
  此前关中一旱,户部便要急调江南粮米,漕运费占国库岁入近一成,赈灾粮到了百姓手中只剩三成。
  地方官府也常因粮少,不得不苛待流民,埋下乱局隐患。
  如今玉米与土豆高产,国库粮储能翻倍增长。
  粮食有余后,还能带动磨粉、储窖等小手工业,甚至有剩余粮食进入市集交易,让乡村集市更活跃,底层经济多了份韧性。
  此前粮荒易生流民,流民聚则生乱,官府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镇压与安置。
  如今粮食够了,流民少了,地方治安自会清明。
  百姓守着自家几亩地,种着能高产的新粮,看着孩子能吃饱、冬日有存粮,对朝廷的认同感便会深植心底。
  这不是靠律法强制的顺从,而是靠“安稳日子”换得的信服。
  更长远来看,这两种新粮还在悄悄改变大唐的农业结构。
  从依赖粟、麦、稻的“单一粮系”,转向多粮种并存的“抗风险粮系”。
  哪怕某一年粟米因旱灾减产,土豆因耐旱仍能有收成。
  哪怕水稻因水涝歉收,玉米因秆高仍能存活。
  “小郎君,玉米土豆,对地的要求高不高?”魏征问道:“栲栳村能种,其他地方能不能?”
  萧然看向魏征,“世伯,这俩东西倒不挑地,村里那些没怎么上肥的薄地,之前种粟米收不了多少,种玉米土豆照样能结。”
  “连坡上那些有点石头的地,玉米杆也能长得挺粗,土豆埋在土里也能结出几个。”
  他顿了顿,想起之前下雨后的情况,又补充道:“就是土豆怕积水,上次连着下了两天雨,有几株土豆的根烂了!”
  “玉米倒耐得住些,就算地里潮点,杆也不容易倒。”
  说着他指了指远处的田埂:“像咱们关中这边的地,肯定能种。”
  “要是往西北去,那边旱些,玉米应该扛得住,土豆只要选不积水的地,也能长。”
  “我之前跟五娘六娘种的时候,没特意找好地,就随便选了块地,也能有这产量,想来其他地方只要别太极端,应该都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