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鼓励小公主?(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再看皇权带来的“威慑恐惧”。
  村民们知道李世民是皇帝后,最先想起的不是“他来村里吃过粟米”。
  而是“皇帝能定人生死、断人祸福”。
  里正王慎,之前和李泰在工坊研究印刷术,还敢说“四郎这字刻歪了”。
  现在知道李泰是皇子,再开口就得琢磨“这话会不会惹殿下不快?会不会连累全村?”。
  他们怕的不是皇子公主本人,是“皇室身份背后的权力”。
  万一自己哪句话、哪个动作“失敬”,轻则自己受罚,重则连累家人、甚至整个栲栳村。
  这种“怕出错”的恐惧,让他们根本不敢再像以前一样隨便说笑。
  还有身份落差带来的“心理隔阂”。
  张二丫、张锦禾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穿的是补钉衣服,吃的是粗粮。
  而公主皇子穿的是綾罗绸缎,住的是宫殿,出门有侍卫跟隨。
  这种“天上地下”的差距,让他们下意识觉得“我们不是一路人”。
  张锦禾之前和豫章公主手拉手分享烤红薯,觉得“我们是好姐妹”。
  现在知道对方是公主,再伸手都会犹豫“我手上有泥,会不会弄脏公主的衣服?”。
  不是自卑,是“现实差距”摆在眼前。
  公主的世界里有朝堂、有规矩,而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田埂、有庄稼。
  之前的亲近是“不知差距”的巧合,现在知道了,自然会生出“不敢靠近”的距离感。
  村里的老人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而皇室的“规矩”比天大。
  比如张明德,之前见了李丽质还敢劝“五娘少干点活”。
  现在知道是长乐公主,再开口就得弯腰、称呼“殿下”,连抬头看一眼都要琢磨“是不是僭越了”。
  他们不是不想“平常心”,是“规矩”不允许。
  在大唐,对皇室“没规矩”就是对皇权的不尊重,不仅自己会被人说“不懂事”,还会让別人觉得栲栳村“没教化”。
  这种对“规矩”的遵守,早就成了本能,让他们没法再像以前一样自在相处。
  说到底,不是村民和张锦禾、张二丫“不想平常心”,是大唐的制度、皇权的威慑、身份的落差,把“平常心”变成了“不可能”。
  就像田埂和宫殿之间隔著万水千山,不是一句“还像以前一样”,就能填平的。
  真正能做到一样的,就是萧然和孙思邈这些早早就知道身份的。
  阎瑶和狄仁杰还小,三娘的年纪也不大。
  但是现在看两个一起玩的小公主都不太一样了。
  两个小公主感觉自己被孤立了,其他三人一起的时候不叫自己了。
  能感觉到明显生分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