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標沉默片刻,脸上浮现出复杂的神情,长嘆一口气缓缓说道:“诸位叔伯与陛下自起义之初便並肩作战,歷经生死,情谊深厚。”
  “他们追隨陛下南征北战,为大明江山的创立立下不世之功,功勋卓著。如今出了这等事,陛下顾念旧情,多半会网开一面。”
  其实,这其中的缘由无需过多思索便能明白。
  朱元璋与这群淮西勛贵之间,有著千丝万缕、难以割捨的联繫。
  想当年,他们一同在战火中摸爬滚打,从微末之时便並肩作战,出生入死,歷经无数次的生死考验,那多年积累下来的情谊,如陈酿的美酒,醇厚而深沉。
  再者,这些淮西勛贵作为大明的开国功臣,在推翻暴元、平定四方的过程中,拋头颅、洒热血,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的功绩,铭刻在大明的山河之间,是大明王朝得以建立的基石。
  正是因为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朱元璋即便心中对他们的不法行为感到愤怒和失望,却也只能在现实面前选择网开一面。
  毕竟,要割捨这份深厚的情谊,要惩处这些功勋卓著的老兄弟,对於现在的朱元璋而言,实在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而且,没有哪个皇帝不珍视自己的声誉,尤其是开国皇帝,他们从乱世中崛起,歷经千辛万苦才开创了新的王朝,自然更加在意自己在歷史上留下的名声。
  对於朱元璋而言,他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也明白歷史將会如何评判他的统治。
  如果在开国之初便大开杀戒,斩杀那些曾与自己並肩作战的手足兄弟、有功之臣,无疑会给自己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
  “所以,我没得选。”
  常茂坐回了朱標的身侧,语气中带著些许苦涩之意。
  朱標微微皱眉,脸上满是疑惑与不解,缓缓转过头,目光紧紧地锁住常茂,“既然你有这般考量,为何不早些將实情告知於孤?又或者,直接稟明陛下?何苦要採用这般曲折的手段?”
  常茂轻轻嘆了口气,神情中满是无奈与忧虑,缓缓开口道:
  “父亲已然离世,如今偌大的常家,只能靠我一人支撑。而我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地位竟还在诸位叔伯之上,在开国公爵之中更是位列第三。”
  “这样的情形下,若是我毫无顾忌地直言不讳,把事情和盘托出......未来朝堂之上,我这个淮西出身的公爵,恐怕就会成为眾矢之的。”
  朱元璋自登基以来,便始终致力於朝堂局势的平衡把控。
  当下的大明朝堂,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各方势力明爭暗斗从未停歇。
  於大是大非的关键节点审视,朝堂势力大致可划分为涇渭分明的三大阵营:淮西集团、浙东集团与江南集团。
  淮西集团以韩国公李善长为核心,麾下武將如云。这些武將手握重兵,在军队中威望隆盛,一呼百应。
  於朝堂之上,亦占据著诸多关键要职,从中央到地方,盘根错节,势力庞大。
  他们与朱元璋皆是同乡,追隨朱元璋於微末之时,在推翻元朝、逐鹿天下的征程中,浴血奋战,生死相隨,与朱元璋有著过命的交情,是朱元璋最为信赖与倚重的肱股力量。
  在朝堂议事、决策政令等诸多方面,都拥有著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浙东集团则以刘基(刘伯温)为领军人物,麾下匯聚了宋濂等一眾饱学之士、智谋贤才。
  他们饱读诗书,腹有良谋,凭藉卓越的智谋与深厚的学识,在朝廷中主要司职文职。日常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
  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为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规划蓝图,是朱元璋治理天下不可或缺的智囊团,在朝廷的决策层中占据著重要地位。
  江南集团的主体是江南地区的士族门阀,他们扎根江南,歷经数代经营,积累了深厚的家族根基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凭藉雄厚的財力、庞大的人脉资源以及在地方上的號召力,在朝堂之中也谋得了一席之地,成为朝堂势力版图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