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管晏列传:管仲的故事(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於是,鲍叔牙对齐桓公说:“主公,您要是只想把齐国治理好,用我就够了;可您要是想称霸诸侯,那就非管仲不可。管仲有经天纬地之才,他在很多方面都比我强。他精通经济,能让国家富裕起来;他懂得军事,能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他还擅长外交,能与各国周旋,为齐国爭取最大的利益。您可千万不能因为他之前射了您一箭,就放弃这么一个难得的人才啊!”
  齐桓公一开始心里还是有点膈应,毕竟被人射了一箭,这可不是小事。但鲍叔牙不停地劝说,还列举了管仲的种种优点,齐桓公渐渐被说动了。他心想,鲍叔牙这么极力推荐管仲,说不定管仲真有他说的那么厉害。而且,自己要想成就霸业,確实需要有才能的人辅佐。
  於是,齐桓公决定放下成见,不计前嫌,派人把管仲从鲁国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后,鲍叔牙亲自到郊外迎接,还为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洗尘宴。
  宴会上,鲍叔牙拉著管仲的手,激动地说:“兄弟,你可算回来了!我就知道,你不会就这样被埋没的。以后咱们一起辅佐主公,干出一番大事业!”
  管仲看著鲍叔牙真诚的眼神,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鲍叔牙的手,说道:“鲍兄,谢谢你!要不是你,我早就死在鲁国了。
  以后,我这条命就是你的,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管仲从鲁国被押回齐国,本以为自己的人生即將画上句號,没想到命运却来了个 180度大转弯。齐桓公不但没杀他,还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决定重用他。这可把管仲惊得下巴都快掉地上了,他心里直犯嘀咕:“这齐桓公到底唱的是哪出啊?我之前可是差点射死他,他就这么轻易地放过我了?”
  不过,管仲很快就明白了齐桓公的心思。齐桓公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不甘心只做一个小小的齐国国君,他的目標是称霸诸侯,让齐国成为天下的霸主。而要实现这个目標,就需要有管仲这样的人才辅佐。管仲也没让齐桓公失望,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一上任就开始大展拳脚,在齐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在经济方面,管仲就像一个精明的大管家,对国家的经济进行了全方位的整顿。当时齐国的土地制度还是井田制,农民们在公田上干活总是偷懒,效率低下。
  管仲一看,这可不行啊,得想个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於是,他提出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也就是按照土地的好坏和產量,来徵收不同的赋税。
  这就好比现在的绩效考核,干得好的多拿,干得不好的少拿,农民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粮食產量蹭蹭地往上涨。齐国的粮食不但能自给自足,还能出口到其他国家,赚得盆满钵满。
  除了农业,管仲还大力发展工商业。他深知商业的力量,那时候齐国靠著大海,渔业和盐业资源丰富。管仲就设立了专门的盐铁官,把盐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制度。这盐和铁,那可是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需求量极大。齐国垄断了盐铁的生產和销售,就等於掌握了经济的命脉,財富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库。
  管仲还鼓励齐国百姓与其他诸侯国进行贸易,他免除了关税,降低了贸易门槛,让齐国的商品在各国之间畅通无阻。齐国的丝绸、陶器、青铜器等,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各国的商人都纷纷跑来齐国做生意,齐国的都城临淄,一下子就成了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热闹非凡。
  在政治上,管仲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把齐国的都城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十五个乡是士乡,三个乡是工乡,三个乡是商乡。
  士乡的百姓主要负责打仗,工乡的百姓负责手工业生產,商乡的百姓则从事商业活动。
  这样一来,不同职业的人各居其地,互不干扰,社会秩序变得井然有序。对於都城之外的广大乡村地区,管仲把它们划分为五个属,每个属下面又分县、乡、卒、邑四级,分別设立官员进行管理。
  通过这种精细化的行政管理,齐国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政令能够更加顺畅地传达下去,国家的运转效率大大提高。
  管仲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他深知人才对於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能让那些无能的贵族子弟占据著重要职位,而要让真正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於是,他规定,每年各个乡的长官都要向朝廷推荐优秀的人才,如果有人才而不推荐,那就是犯了大罪。被推荐上来的人才,还要经过层层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人才能担任官职。
  这套选拔制度,为齐国选拔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著重要作用,为齐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著自己的力量。
  军事方面,管仲实行了兵民合一的制度。他把士乡的百姓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平时让他们从事农业生產,农閒的时候就进行军事训练。
  这样一来,齐国不但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军队,而且还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因为这些士兵平时自己种地养活自己,战时才出征打仗,不需要国家额外养著。
  而且,由於士兵们都是本地人,彼此之间熟悉,配合起来更加默契,战斗力也更强。管仲还注重武器装备的改进,他引进了先进的冶炼技术,製造出了更加锋利的兵器和坚固的鎧甲,让齐国军队的装备水平领先於其他诸侯国。
  在外交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当时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落,但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管仲深知,要想让齐国称霸,就必须得到周王室的支持。
  於是,他一方面对齐桓公说,咱们要尊重周天子,按时向周王室进贡,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另一方面,当其他诸侯国受到外族侵略时,齐国就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出兵相助。
  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大家都觉得齐国是在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利益而战,纷纷对齐国表示支持和拥护。在管仲的策划下,齐国多次组织诸侯会盟,齐桓公成为了诸侯们公认的盟主,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在管仲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齐国就像一辆加足了马力的战车,飞速发展,国力蒸蒸日上,逐渐在诸侯中崭露头角。而管仲,也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辅佐齐桓公称霸。
  当时的国际形势,那叫一个乱。周王室衰微,就像一个没了实权的“光杆司令”,各诸侯国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纷纷自立门户,你爭我夺,战火纷飞。北方的山戎、狄人等外族势力也时不时南下侵扰,中原大地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策略,就像给齐桓公指了一条明路。
  先说“尊王”,这一招可太妙了。虽然周王室已经没什么实际权力,但在名义上,它还是天下共主,有著正统的地位。管仲让齐桓公带头尊崇周天子,按时向周王室进贡,还在各种场合强调周天子的权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