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我儿(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340章 我儿
  七日、八日、九日—这些天,高洋一反常態,恢復了精神气,身穿天子袞冕,正常在晋阳宫接见朝臣、处理政务,看上去正是传统印象中的贤君英主,那个英雄天子,似乎又回来了。
  不知道高家是不是有这个传统,到了时候,总是喜欢跟下一代说用人,此刻高洋就在跟高殷討论用人之道,交代著他知道的人才:
  “辛怀哲也走了啊。”
  接到邮城传来的消息,高洋忍不住微微嘆息。他的班底有一大部分是文襄皇帝的旧人,辛术在其中是依者。
  邮都的宫殿,是他和高隆之一起营建的,侯景叛东魏时,梁朝派萧渊明接应,也是辛术与清河王高岳共同击破梁军、俘虏萧渊明,后来侯景叛梁,徵收江西的租税,又是辛术与率军渡河拦截侯景军队,烧毁侯景军百万石粮草,接著劫掠了三千户人家回下邳。
  此后辛术统率十余州,任淮南行台,行台是魏普开始出现、中央派出的临时性地方最高军政机构,类似於战区司令部。
  齐国的行台一开始是不管理民事的,是高洋听说有刺史杀郡守,相当於高官剷除市长,於是下令对刺史级的处罚,先上奏朝廷,而刺史以下,就由行台先斩后奏,辛术也不客气,安州刺史、临清太守、盱眙镇將、蘄城镇將犯法,都成了辛术的刀下亡魂,也是从辛术开始管理民事,司令部又加了一个巡视组的职能。
  之后侯景败亡,辛术也没閒著,招引安抚,前后有二十余州来归附,齐国因此吃了好大一块梁地,高殷的淮南屯田计划能够执行,基本都是建立在辛术搞来那么多地盘的辛苦上。
  且他政治上做的最优秀的一件工作,是接纳了侯景部將郭元建的投降,从他那里得到了那块传国玉璽並献给了至尊,就是秦始皇开始用的,刻有“受命於天,既寿永昌”的那块,高洋拿著和氏璧在太庙里兴奋地向先帝们宣示天命。
  这块玉璽两汉相传,又传魏晋,在西晋大乱时落入了刘聪手中,接看石勒灭刘曜、再閔灭后赵,之后再閔想向东晋求援,被普將把玉璽骗回建康,这才回到了汉人正统的手中,其后歷经宋、齐、梁,被侯景所得,又因为侯景的失败,回到了汉人建立的齐国手中,不得不说是一种天命。
  高洋的皇位稳固,不说都是和氏璧的功劳,但刚上位不久就得到了它,也的確让人浮想联,觉得高洋是命中注定的天子。
  辛术因为这份功劳被委以重用,不久之后被召入朝廷,任殿中尚书,接著又胜任吏部尚书。
  邮城负责吏部选官职务的官员,知名的有四人,其中包含高澄、杨在內的三人各有优劣,唯独辛术取士以才器,循名贵实,无论新老、门阀高低、身份贵贱,都一定会按才能推举,而且非常公允,很被人们称讚推崇。
  去年,高洋就让辛术推举一百名官员,参选的有两千人,被辛术选出来的人都很称职,没被选上的人也没有怨恨。
  这种文武双全、哪哪都有所发挥的万金油人才,正是最好的辅政对象,可惜他居然死了,让高殷少了一个重要的帮手,高洋不得不为此惋惜。不过这也正常,辛术如今也六十岁了,什么时候走都很合理。
  “其子辛阁卿,当任尚书郎,衡卿———“”
  高洋看向高殷,高殷连忙接话:“可以令其入我府中做参军。”
  进入朝廷高官的开府担任职务,也是一条经典的出仕路子,高洋点点头:“这也算妥当。不过淮南的事情,汝就要再选一名大將了。”
  高洋的班底其实很受限,他为了表示自己是文襄的继承者,也是爭取到他们的支持,
  必须要用文襄旧人;这也就意味著,如果继承人没能安顿好他们,他们也可能会转移投靠其他人。
  一面是鲜卑普阳勛贵,一面是鄴都汉人世家,高洋能任用好、维繫平衡,还在此之上发展出了属於他自己的禁卫亲信,已经不错了。
  而高殷的基本盘,其实就是捡起来了那些高欢时期不受重用、被排挤出去,没能在齐国朝堂吃上皇粮的那些河北士族豪强,以及宗室庶族、二线勛贵,未来没准还有突人,
  成分更加复杂。
  某种意义上,驾驭他们比晋阳一线勛贵、鄴都汉人世家还要艰难。
  可高殷既然想玩高难度,那高洋也乐得他去挑战,没准能做出不一样的成绩一一他已经做出很多这样的东西了。
  “还有一个魏愷。这傢伙希望养望,朕就让他养著,到如今,恰適合汝任用。”
  当初巨鹿魏氏的魏兰根依附於高乾、高昂兄弟,因此被一同排挤,在家忧虑而死,死后朝廷给魏兰根追諡为文宣。
  魏愷是魏兰根的族子,之前在东魏做齐州长史做得好好的,齐国建立后让他去青州做长史文不愿意了,估计是想升官。
  朝代更迭之时,官位往往会有著格差,曹魏时期,汉官就是比魏官的逼格高,曹操曾想让夏侯和自己一样做汉官、当汉臣,但夏侯怀是究极操粉,寧愿不做汉官而做魏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