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林巧枝是这个项目的核心主导(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不知道怎么传的,人家就是笃定出版社有一本书,但只愿意给他们看一点点。
  据说是因为有村民拿着思想手册问:“出版社是干什么的?”然后不知道哪个知青说了句,“出版社就是印书的。”
  就因为这,所有人都觉得他们肯定藏着一本书。
  怎么说都不信,就是坚信“我大姑说”“我二爷爷说”“隔壁村的老赵说”“我们村都说”
  信身边的谁都可以,就是不信他们出版社!
  真是头都大了。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舍不得壮劳力,有些村子就派些半大小孩来他们出版社蹲守。
  非要他们去看看书,看看有没有什么“土办法”也可以把他们拖拉机身上的毛病给治好!
  “这事我们遇上都头疼,说也说不通,又拿他们没办法,”那会儿谁不恼火,谁不嫌烦,偏柴主编回来耐心给解决好,还能翻过来促销量,“要不您是主编呢!”
  他们都知道这本书不会缺销量,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但怎么打开市场呢?
  这不就打开了!
  各个报社同行给了第一波反馈之后,出版社高兴又不敢太高兴,只能按捺着忐忑又期待的心,继续等待市场的反馈。
  首先,就是邮递员送来的一包包信件!
  出版社停滞已久的业务,到如今,再一次被天南海北的读者给激活了!
  柴主编一边指挥着人去门口迎一迎邮递员,一边满面红光地对社员们说:“我们得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扎根群众!”
  “对,一定得做好这个工作。”有编辑兴奋应道,不愧他们绞尽脑汁在书里藏的心思,引导读者们积极给他们出版社写回信。
  他们可以再按照地区、问题统一整理好。找出需求最多,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就又是一本新书了!
  他们还能参考《赤脚医生手册(南方地区适用版)》一样,轮流出各个地方适用的针对性维修手册!
  谁都明白这个道理,一本书的出版工作再多,也用不了一个出版社的人,但借此机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就不一样了,他们出版社有了群众基础,自然就能在时代浪潮里站稳脚跟!
  在柴主编等人心里忐忑不安的等待中,终于,等到了市场反馈。
  “供销社那边打电话过来,说需要再供应2万册。”
  从门外匆匆跑进来一个年轻编辑,语气激动:“主编,河南那边有政府单位要8千册。”
  ……
  听到这些陆续传来的消息,整个出版社都情不自禁地爆发出欢呼。
  柴主编也没忍住激动地哈哈大笑两声:“看来咱们首印8万册还是太保守了。”
  还是这两年变胆小了,怕卖不掉,怕成库存。
  柴主编到底是经历过他们出版社辉煌时代的人,当机立断:“联系印刷厂那边,再加印八万册!”
  听得众人暗暗抽气,这可是技术类书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