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争议李清泉也是刚知道,这个稻花……(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个是趁便宜,另一个是他们现在住的房子太小,每天窝在小桌子上写,真的憋闷。
  只是六十多,也足够他们过个好年,更别说,这个年代,有编制的过年都会发东西,又能省下些钱。
  “走!消费去!”欧阳远是有券的,他们每个月都会发一部分券,各种各样的,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比较少。
  临近过年,供销社人山人海的,去的晚了,就很多东西都买不到,只能再等一段时间。
  北平比其他地方好点,供销社相对更大,东西也更全,甚至还有一些不需要用券的产品,只是这样的东西更少,通常也更贵。
  两个人在人流中挤了半天,就买了点吃的回家,别的李稻花想买她没票也买不起。
  很快,在李稻花的期待中,其他人的忐忑中,北平文艺新期刊发布。
  李稻花不用买,她有样刊,其他人则是几个人合买一本杂志,或者是等着图书馆的杂志到货。
  “哎,是这个吧,稻花这个?”
  “应该是,我看就这个名字土。”
  “你不要命了,还敢说土!”旁边的人赶紧让对方闭嘴。
  “《李幺妹下岗记》?咱们这有叫李幺妹的吗?”
  “没听说
  啊……先看,看看不就知道了。”
  这是个短篇小说,很快就能看完,看完之后,几人面面相觑。
  “这也能成?”他们怀疑的是李幺妹下岗之后的事。
  陈丽之前一直担心,担心这小说是批判她的,看完之后松口气,只是,她作为纺织厂的员工,对李稻花文里提到的纺织品更感兴趣。
  他们纺织厂主要生产的是布匹,所有的布匹都是计划好的,从颜色到款式再到尺寸。
  生产出来的产品当然也不愁卖,别说是高品质的,就算是瑕疵品,很多人也是抢着买。
  但是文里,李幺妹后来都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国外,挣外汇去了,这可是为国争光的事啊!
  带着这样的疑问,陈丽一整天都心不在焉的。
  回家之后,又跟她老公讨论,这小说里写的是不是真的,他们这些东西真的能卖到国外去吗?
  刘卫东主打的就是个扫兴:“这跟你一个纺织厂的小女工有什么关系,你还做得了你们厂的主?再说,她一个农村妇女,知道什么国外啊?”
  前面那句话陈丽还有些不服气,后面那句话她还真没法反驳。
  《北平文艺》作为最早复刊的文学刊物,拥有一批忠实读者,这些读者的文化水平也普遍较高。
  《乔厂长上任记》他们是都读过的,甚至他们中间,有的人看完,想学习上面的改革方式,给自己的厂子改革。
  有的人看完,想要劝告自己的厂长,学习上面的改革方式。
  所以,当类似的《李幺妹下岗记》出现后,他们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的。
  看完后觉得不太对,好像不是给他们这些在岗的看的,是给下岗的看的。
  孟和平今天就要离开北平了,他是过来学习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