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你李善长挺能活啊(2 / 4)
朱標在旁倒是若有所思,估计陛下这是又要使用君王手段了。
要好好学习一下。
半晌,韩国公李善长脚步匆匆的来了,他生於元延祐元年,现在已经六十八岁了,和王本等老官不同的是,李善长虽然年岁很大,老態龙钟,可格外精神。
据说一顿还能吃两三碗饭。
当今朝堂上,李善长依旧是第一人。
洪武三年,朱元璋受其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並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詔书中將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
或许是李善长的身体確实出了问题,或许是李善长知道急流勇退这个道理,洪武四年他就告病还乡了,但他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既然选择老老实实的离开,就不该举荐胡惟庸为丞相。
朱元璋看著李善长,面带温和之色,亲切的称呼了一声『百室』,这是李善长的字號,然后又道:“百室,身体依旧硬朗啊。”
“哈哈,托陛下圣福,臣还能多活两年。”李善长感受到皇帝的关心,心中暖洋洋的,没有发觉到不妥之处。
朱元璋面容依旧带著和善。
心中確实很冷。
很能活是吧?
比咱这位皇帝岁数都大,看起来比咱都硬朗,你要准备活到什么时候?
是不是咱都快要死了,你还这般身体硬朗著?
朱元璋始终认为李善长是朝堂上一个很大的威胁,若是说有人能撼动皇权的话,唯有李善长一人,昔日的刘伯温、杨宪、胡惟庸和李善长相比都算不上什么,他打天下以来淮西勛贵始终以李善长为首。
更加重要的是,淮西派和浙东派爭斗之时,李善长很少出手,这就代表著浙东派对於李善长並没有怀恨之心,那就很可怕了。
一位自打天下时就已经存在,並且能很快同时拉拢文武两派的德高望重老臣!
他可不希望大明朝出了一位司马懿!
不过,朱元璋倒是没有表现出什么,他笑呵呵的道:“百室,你过来看看这两条国策如何?”
朱元璋唤李善长过来,李善长立刻凑了过来,仔细端详了一番,心中掀起惊涛骇浪:“陛下,这是准备压制土地兼併?”
“怎么,百室不同意?”朱元璋看了李善长一眼。
李善长心中一颤,他跟隨上位这么多年,太清楚了解朱元璋了,这是一位乾纲独断的霸道君王,往往只有皇后和太子能够劝阻他,既然陛下说了这种话,那么就是已经做好了压制土地兼併的准备了。
他不敢不同意。
身为开国功臣之首,他自然是土地兼併的最大获利者,心中很反感这所谓的『摊丁入亩』、『一条鞭法』两种国策,甚至他能清晰的看出来,当今明朝若是使用这两策的话,必然以失败收场。
可他不能说出来。
甚至不能说其中利害。
陛下震怒是一方面,可能迁怒於他。
更重要的,古往今来很多王朝都想过压制土地兼併,甚至付出过行动,而往往最先持有反对意见的,也是最先被清理的,他可不想做出头之人。 ↑返回顶部↑
要好好学习一下。
半晌,韩国公李善长脚步匆匆的来了,他生於元延祐元年,现在已经六十八岁了,和王本等老官不同的是,李善长虽然年岁很大,老態龙钟,可格外精神。
据说一顿还能吃两三碗饭。
当今朝堂上,李善长依旧是第一人。
洪武三年,朱元璋受其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並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詔书中將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
或许是李善长的身体確实出了问题,或许是李善长知道急流勇退这个道理,洪武四年他就告病还乡了,但他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既然选择老老实实的离开,就不该举荐胡惟庸为丞相。
朱元璋看著李善长,面带温和之色,亲切的称呼了一声『百室』,这是李善长的字號,然后又道:“百室,身体依旧硬朗啊。”
“哈哈,托陛下圣福,臣还能多活两年。”李善长感受到皇帝的关心,心中暖洋洋的,没有发觉到不妥之处。
朱元璋面容依旧带著和善。
心中確实很冷。
很能活是吧?
比咱这位皇帝岁数都大,看起来比咱都硬朗,你要准备活到什么时候?
是不是咱都快要死了,你还这般身体硬朗著?
朱元璋始终认为李善长是朝堂上一个很大的威胁,若是说有人能撼动皇权的话,唯有李善长一人,昔日的刘伯温、杨宪、胡惟庸和李善长相比都算不上什么,他打天下以来淮西勛贵始终以李善长为首。
更加重要的是,淮西派和浙东派爭斗之时,李善长很少出手,这就代表著浙东派对於李善长並没有怀恨之心,那就很可怕了。
一位自打天下时就已经存在,並且能很快同时拉拢文武两派的德高望重老臣!
他可不希望大明朝出了一位司马懿!
不过,朱元璋倒是没有表现出什么,他笑呵呵的道:“百室,你过来看看这两条国策如何?”
朱元璋唤李善长过来,李善长立刻凑了过来,仔细端详了一番,心中掀起惊涛骇浪:“陛下,这是准备压制土地兼併?”
“怎么,百室不同意?”朱元璋看了李善长一眼。
李善长心中一颤,他跟隨上位这么多年,太清楚了解朱元璋了,这是一位乾纲独断的霸道君王,往往只有皇后和太子能够劝阻他,既然陛下说了这种话,那么就是已经做好了压制土地兼併的准备了。
他不敢不同意。
身为开国功臣之首,他自然是土地兼併的最大获利者,心中很反感这所谓的『摊丁入亩』、『一条鞭法』两种国策,甚至他能清晰的看出来,当今明朝若是使用这两策的话,必然以失败收场。
可他不能说出来。
甚至不能说其中利害。
陛下震怒是一方面,可能迁怒於他。
更重要的,古往今来很多王朝都想过压制土地兼併,甚至付出过行动,而往往最先持有反对意见的,也是最先被清理的,他可不想做出头之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