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千古圣君,徳比尧舜,功盖三皇!(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就是说,单是读书的书本费,都是绝大多数门户难以承受的程度。
  二则,读书习文意味着大概率是要“脱产”。
  但凡真有机会读出书来的学子,就算是耕读子弟,其劳作量也绝不会太大。
  否则,劳作了一天,实在是难有读书习文的精力。
  这还是“自学”的学子。
  真正有教书先生教导的学子,可能为了找到合适的教书先生,就会进入城中学习,近乎完全脱产。
  有壮丁脱产,也即意味着家中少了一名劳动力,且还得为其筹备口粮。
  封建时代,脱产!
  如此观之,可不就是“奢侈”行为?
  除此以外,教书先生稀缺也是一大难点。
  如今,上头颁下政令,免书本、免口粮,仅需上呈束脩给教书先生即可读书。
  这也就解决了书本和脱产两大难题,可让寒门学子专心学业,致力于恩科入仕!
  观政令之中蕴含的意味,更是有整顿官学的迹象。
  这是什么行为?
  千古圣君,徳比尧舜,功盖三皇!
  千古贤相,功比管仲,贤盖周公!
  于是乎,自上而下,自是充斥着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
  特别是工部苏轼,罕见的并未赋诗作词,反而是作了一篇文章,歌颂曰“一年平乱,二年肃政,三年救民,四年强军,五年成新政,六年平天下”。
  短短的几句话,以相当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
  就连江昭与赵策英也不免听入耳中,君臣二人,一时为之羞涩不已。
  当然,也有传闻,说是官家赵策英大半夜的长笑不止,偶尔更是会莫名发笑,欣喜不已。
  这肯定是假的,作不得真!
  中书省,政事堂。
  丈许木几,上置几十道文书,一一铺陈。
  大相公江昭手执一道文书,阖着双目,面色微沉。
  自其以下,左右立椅,五位内阁大学士,尽皆扶手肃坐。
  “嗒——”
  “嗒——”
  尺许莲漏,轻轻滴水。
  一息、十息、百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