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官家,便是唯一一位来过燕云的帝王(3 / 7)
种谔是两次拓土的老功臣,乃是在大相公心中都挂了名的人物。
自从熙丰拓边以来,种谔就长久镇守西北,稳步上升,已然任职从三品的同签书枢密院事,兼熙河路兵马都副总管。
通常来说,世袭罔替非开国而不授。
不过,熙丰元年,王韶受封镇南伯,世袭罔替,与国同休,成为立国以来唯一一位“后天”成就世袭罔替的武将,算是打破了这一局面。
这也即意味着,野生武将自此有了世袭罔替的机会。
然而,若是要问谁最有可能是下一位博出世袭爵位的武将?
答案,绝不是海丰郡伯爵姚兕!
真正有机会实现世袭罔替的人,就是种谔。
种谔,要资历有资历,要功绩有功绩,绝非仗着运气上位的姚兕可相媲美。
至于缺点,无非就是缺乏“大功绩”。
反之,一旦真的有了大功绩,种谔相当有可能一飞冲天。
毕竟
种谔的弟弟,可是大相公的半个弟子呢!
至于刘昌祚,却是“半个”将门子弟。
为何说是半个呢?
主要就是爵位被夺了!
其祖父开国名将为刘廷让,本名刘光义,后为避太宗讳,被赐名廷让,改字光乂。
本来,刘廷让是太祖皇帝的“义社十兄弟之一”,功绩不低,资历不浅,一度官居侍卫马军司指挥使、枢密副使,并受封燕国公,就算是在开国将领中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然而,或许是时运不济,太宗皇帝登基不久,一次北伐,刘廷让竟是粗莽大意,致使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于是乎,自是遭贬,出了京城为官。
偏生就在于,刘廷让还心头不服,暗自未经批准就入京休养。
就此,粗莽举动算是彻底触怒了太宗皇帝,剥夺了爵位。
按理来说,刘氏一门没了爵位,理应是销声匿迹,查无此人。
但让人有些意外的在于,刘廷让的几代子孙竟然都还挺成器。
没有世袭爵位,但几代子弟官位都不低,于将门勋贵中颇有人脉,也就成了“半个”将门勋贵。
时年三十九岁的刘昌祚,却是刘氏一门的代表人物,参与了燕云拓土,并借此了升任为了正四品的壮武将军,兼陕西路都副总管。
一经点名,两人相继走出。
刘昌祚起身一礼,上报道:“禀都部署,陕西正向驻军为六万三千人。”
“西夏一方,正面驻军为七万人左右。”
“其中,有三万人集中于西平府,应是中军大营。” ↑返回顶部↑
自从熙丰拓边以来,种谔就长久镇守西北,稳步上升,已然任职从三品的同签书枢密院事,兼熙河路兵马都副总管。
通常来说,世袭罔替非开国而不授。
不过,熙丰元年,王韶受封镇南伯,世袭罔替,与国同休,成为立国以来唯一一位“后天”成就世袭罔替的武将,算是打破了这一局面。
这也即意味着,野生武将自此有了世袭罔替的机会。
然而,若是要问谁最有可能是下一位博出世袭爵位的武将?
答案,绝不是海丰郡伯爵姚兕!
真正有机会实现世袭罔替的人,就是种谔。
种谔,要资历有资历,要功绩有功绩,绝非仗着运气上位的姚兕可相媲美。
至于缺点,无非就是缺乏“大功绩”。
反之,一旦真的有了大功绩,种谔相当有可能一飞冲天。
毕竟
种谔的弟弟,可是大相公的半个弟子呢!
至于刘昌祚,却是“半个”将门子弟。
为何说是半个呢?
主要就是爵位被夺了!
其祖父开国名将为刘廷让,本名刘光义,后为避太宗讳,被赐名廷让,改字光乂。
本来,刘廷让是太祖皇帝的“义社十兄弟之一”,功绩不低,资历不浅,一度官居侍卫马军司指挥使、枢密副使,并受封燕国公,就算是在开国将领中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然而,或许是时运不济,太宗皇帝登基不久,一次北伐,刘廷让竟是粗莽大意,致使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于是乎,自是遭贬,出了京城为官。
偏生就在于,刘廷让还心头不服,暗自未经批准就入京休养。
就此,粗莽举动算是彻底触怒了太宗皇帝,剥夺了爵位。
按理来说,刘氏一门没了爵位,理应是销声匿迹,查无此人。
但让人有些意外的在于,刘廷让的几代子孙竟然都还挺成器。
没有世袭爵位,但几代子弟官位都不低,于将门勋贵中颇有人脉,也就成了“半个”将门勋贵。
时年三十九岁的刘昌祚,却是刘氏一门的代表人物,参与了燕云拓土,并借此了升任为了正四品的壮武将军,兼陕西路都副总管。
一经点名,两人相继走出。
刘昌祚起身一礼,上报道:“禀都部署,陕西正向驻军为六万三千人。”
“西夏一方,正面驻军为七万人左右。”
“其中,有三万人集中于西平府,应是中军大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