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耶律洪基心里苦啊!(4 / 8)
江昭并未予以回应。
自上而下,陷入了约莫十息的沉寂。
“唉!”
一声叹息,尽是失望之意。
“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江昭微阖着眼睛,叹息着,摇了摇头:“大儒,言而不行,空谈误国,名不副实尔!”
王岩叟一怔,旋即面色惨白。
“这,这——”
支支吾吾了几声,竟也并未憋出半句辩解之词。
君子三愆,也即《论语·季氏》中的圣人语录。
说的是君子是三种过失:
一、没有轮到发言,却发了言,叫作急躁。
二、轮到了说话,却迟迟不说,叫作隐瞒。
三、未曾注意到他人的脸色就妄自说话,叫作盲目。
王岩叟无疑是触犯了君子三愆之一的急躁。
其实,言行不一,于人而言实属常态。
但问题就在于,王岩叟恰好撞了上来
“衍圣公,准备如何修书。”江昭不理会其他人,语气并未有半分波澜,继续问道。
文武大臣,不乏有人暗自摇头。
经筵讲席的存在,让王岩叟产生了一种错觉——他跟大相公是平等对话的地位,反对者与支持者也是平等的地位!
但实际上,无论是于大相公而言,亦或是于文武百官而言,反对者都是“丧家之犬”。
反对者连党争都争不过,竟然还试图争夺释经权?
可笑!
权力,永远都是降维打击的东西。
且不说支持者一方的大儒一向都是优势,就算是真的争论不过,支持者一方也还有权力降维打击。
这就跟衍圣公孔若蒙的担忧一样。
修不修书,真就是权力一句话就可决定的事情。
释经权,从来就不可能归属于反对者!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或可为三传。”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或可为四书。” ↑返回顶部↑
自上而下,陷入了约莫十息的沉寂。
“唉!”
一声叹息,尽是失望之意。
“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江昭微阖着眼睛,叹息着,摇了摇头:“大儒,言而不行,空谈误国,名不副实尔!”
王岩叟一怔,旋即面色惨白。
“这,这——”
支支吾吾了几声,竟也并未憋出半句辩解之词。
君子三愆,也即《论语·季氏》中的圣人语录。
说的是君子是三种过失:
一、没有轮到发言,却发了言,叫作急躁。
二、轮到了说话,却迟迟不说,叫作隐瞒。
三、未曾注意到他人的脸色就妄自说话,叫作盲目。
王岩叟无疑是触犯了君子三愆之一的急躁。
其实,言行不一,于人而言实属常态。
但问题就在于,王岩叟恰好撞了上来
“衍圣公,准备如何修书。”江昭不理会其他人,语气并未有半分波澜,继续问道。
文武大臣,不乏有人暗自摇头。
经筵讲席的存在,让王岩叟产生了一种错觉——他跟大相公是平等对话的地位,反对者与支持者也是平等的地位!
但实际上,无论是于大相公而言,亦或是于文武百官而言,反对者都是“丧家之犬”。
反对者连党争都争不过,竟然还试图争夺释经权?
可笑!
权力,永远都是降维打击的东西。
且不说支持者一方的大儒一向都是优势,就算是真的争论不过,支持者一方也还有权力降维打击。
这就跟衍圣公孔若蒙的担忧一样。
修不修书,真就是权力一句话就可决定的事情。
释经权,从来就不可能归属于反对者!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或可为三传。”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或可为四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