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二十四昭勋阁功臣(下)(5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余几位内阁大学士,声望和影响力都略有欠缺。
  真的在于,都真的政绩上佳。
  可能几位阁老自认为没干什么大事,并不特别“出挑”。
  但就实际而言,作为改革期间的内阁大学士,非但没有使绊子,反而还主动推行改革,单就这一点,就已经是相当不俗的政绩。
  太祖、太宗、真宗、先帝年间的一些宰辅重臣,论起政绩还真就未必及得上几人。
  “朕也有此意。”
  赵策英认可的点了点头。
  反正,除了寥寥几人以外,几位内阁大学士都得淘汰!
  “王安石。”江昭主动开口道。
  “余靖。”
  “元绛。”
  “种谔。”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互交叉着互荐。
  不一会儿,就列出来前十四人的名单。
  江昭、韩绛、元绛、张方平、唐介、余靖、王珪、顾廷烨、王韶、王安石、章衡、张鼎、种谔、沈括。
  相较于太祖、太宗、真宗、先帝四代而言,官家这一朝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一些尚未入阁的大臣,也被列为了有望入昭勋阁的人选!
  究其缘由,盖因时间太短。
  官家登基,仅七年而已。
  若是从正式开始变法革新算起的话,至今也就四年。
  四年,太短了!
  武将还好,可凭军功大肆越级,就像顾廷烨、王韶、张鼎三人一样,已然可借着军功入掌枢机。
  文臣不行!
  文臣再有军功,也得熬一熬资历。
  一方面,主要是为了打磨政斗经验、治政格局。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门生故吏。
  没有门生故吏,就算是真的上位成功,也无非是虚假繁荣,说了话根本就没人听。
  而培养门生故吏,实打实的是要花时间的。
  强如大相公江昭,连着两次主持恩科,几次开疆拓土,借机培养门生故吏,甚至于还收纳了老太师王祐的班底,也是花了十二年方才入阁掌权。
  这还是有人主动让位置的缘故。
  要是没人让位置,江昭可能还得熬位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