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二十四昭勋阁功臣(下)(9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是熙丰元年入阁,而变法是熙丰二年。
  也就是说,韩绛几乎是全程参与了熙丰变法。
  而且,还是除了江昭以外唯一一位全程参与变法的内阁大学士。
  其他的几位内阁大学士,张昇、曾公亮、欧阳修、王尧臣都是熙丰元年致仕,未曾参与变法推行。
  吴充、文彦博都是熙丰四年致仕,仅是参与了两年或不到两年。
  唐介是“早退”,熙丰四年入阁熙丰六年致仕,仅是参与了不到两年。
  元绛、张方平、余靖都是熙丰四年入的阁,仅是参与了两年左右。
  王珪为替补,入阁不久。
  于是乎,作为老资格人物,韩绛自可得到一席之地。
  反之,其他人的参与时间都仅是参与了不到一半的新法推行,无论是政绩,亦或是资历,都还差上不少,无法入阁。
  如此,也就轮到了“功高官低”的非内阁大学士的几人入选昭勋阁。
  王安石堪称是是变法的“二把手”,这一点毋庸置疑,自有莫大功绩。
  章衡也是典型的老资历。
  从熙河拓边始,就一直在扮演“萧何”的角色,主管内勤,且还有建立银行的莫大功绩,自可位列一席。
  至于沈括,为江昭主动钦点。
  单是其制作炸弹和火炮的功勋,就注定了沈括会千古留名。
  可能沈括现在名声不大,但过上几百年、上千年,大概率就会是“炸弹之父”、“火炮之祖”一类的人物,自会有其千古名声。
  这也是典型的技术性人才。
  为其留得一席,并无不可。
  此外,种谔也入了阁。
  究其缘由,盖因其是继王韶以后的第二位“野生武将”世袭封爵的人物。
  凭此,却是勉强入围。
  当然,其中也不乏“凑人数”的缘故。
  官家建立昭勋阁,肯定是得以官家这一代的人为主。
  先帝一代,人才济济,有七人入围。
  官家一代,自然得是八人起步。
  种谔,恰好就是第八人!
  至于说,曾布、苏辙、章惇、吕惠卿之流,暂时都还没成长起来,却是无缘入选昭勋阁。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