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顺天府的烂摊子(2 / 3)
他们能怎么办?
只能去一个可能给他们的家人带来生机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只能是北京。不会是其他地方。
几乎所有人都这样想。只是他们却不知道北京这里已经不堪重负了。
北京城下一下子聚集了不知道多少勤王军,这个真不知道多少。因为所谓的勤王军,大多数是地方自发的,根本不是兵部调过来的。这些民兵根本不在兵部的名册上,作为临时军队。甚至时不时有人加入或者退出。
很难统计出勤王军的確切人数。
但是这些人都需要北京供应粮草。
再加上通州仓的问题。北京粮食紧缺。
不过,周梦臣细细调查过,其实北京粮食看似紧缺。但实际上並不紧缺。毕竟这是北京。不是別的地方。北京不仅仅是大明的京师。也是大明在北方最大的储备中心。不管是粮食,铁器,乃至於其他各方面的东西。各种物资都能在北京城中找到仓库。
而且北京也是北方的商业中心。即便不算官府的储备,单单说民间的储备,各大粮铺的粮仓。也是有相当大的粮食储备。
而今物价飞涨。无非是想发国难財而已。
要处置也很容易,铁腕处置便是了。
这根本不用周梦臣去想。直接从一些名臣的事例之中照做就行了。用强硬的手段,將商人的粮食纳入朝廷的管理之下,统一支配,限制粮价云云。
但问题是,这是北京。是天子脚下。不同於其他地方。
之前说过,北京的商业版图其实都已经被勛贵瓜分殆尽了。除非是开一个小店铺,赚一点辛苦钱,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想商业上赚大钱,没有勛贵之中某一家做后台,是想都不要想的。
在这个情况下,京城的大粮商后边没有人吗?
怎么可能?
周梦臣即便觉得自己后台硬,也不敢与英国公府,成国公府家族硬碰硬,他惹不起。
而且粮食问题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因为即便是有粮食。怎么分到难民手中。
有人自然说是賑济。
这是最理想的办法。但是根本不可能。
无他,朝廷没钱。仗打完了,朝廷也要面临打仗时候造成了天大的財政窟窿。別的不说,仅仅周梦臣这一支军队,前后被赏赐了几万两。这个数目说多不多,毕竟分给每一个將士,才几十两。甚至更少。
但是分到各个参战士卒身上,却是一个天文数字。或许不是每一个士卒都要赏赐几十两,但是总是要给人家一二两的生活费吧。
朝廷已经困窘到,今天过年都不知道该怎么过了。
哪里有那么多粮食无偿的给灾民。
要知道在大明粮食其实就是钱。
所以,周梦臣除非硬抢英国公府,成国公府,定国公府,武定侯府,丰城侯府。等等一系列勛贵,否则他是搞不一笔足够免费賑济难民的钱。因为这一笔钱毕竟支撑到他们回乡务农,也就是明年春天。
当然了。甚至很多人已经回不去了。因为家乡什么都没有了。
只有伤心。他们就被迫成为无地流民,要进入城市生活了。
周梦臣只能转换思想,传统的賑济方式既然走不通了。只能另想办法。他细细想来,其实这些难民需要的不是賑济,而是一个工作岗位。就好像宋代募灾民为兵一样。 ↑返回顶部↑
只能去一个可能给他们的家人带来生机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只能是北京。不会是其他地方。
几乎所有人都这样想。只是他们却不知道北京这里已经不堪重负了。
北京城下一下子聚集了不知道多少勤王军,这个真不知道多少。因为所谓的勤王军,大多数是地方自发的,根本不是兵部调过来的。这些民兵根本不在兵部的名册上,作为临时军队。甚至时不时有人加入或者退出。
很难统计出勤王军的確切人数。
但是这些人都需要北京供应粮草。
再加上通州仓的问题。北京粮食紧缺。
不过,周梦臣细细调查过,其实北京粮食看似紧缺。但实际上並不紧缺。毕竟这是北京。不是別的地方。北京不仅仅是大明的京师。也是大明在北方最大的储备中心。不管是粮食,铁器,乃至於其他各方面的东西。各种物资都能在北京城中找到仓库。
而且北京也是北方的商业中心。即便不算官府的储备,单单说民间的储备,各大粮铺的粮仓。也是有相当大的粮食储备。
而今物价飞涨。无非是想发国难財而已。
要处置也很容易,铁腕处置便是了。
这根本不用周梦臣去想。直接从一些名臣的事例之中照做就行了。用强硬的手段,將商人的粮食纳入朝廷的管理之下,统一支配,限制粮价云云。
但问题是,这是北京。是天子脚下。不同於其他地方。
之前说过,北京的商业版图其实都已经被勛贵瓜分殆尽了。除非是开一个小店铺,赚一点辛苦钱,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想商业上赚大钱,没有勛贵之中某一家做后台,是想都不要想的。
在这个情况下,京城的大粮商后边没有人吗?
怎么可能?
周梦臣即便觉得自己后台硬,也不敢与英国公府,成国公府家族硬碰硬,他惹不起。
而且粮食问题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因为即便是有粮食。怎么分到难民手中。
有人自然说是賑济。
这是最理想的办法。但是根本不可能。
无他,朝廷没钱。仗打完了,朝廷也要面临打仗时候造成了天大的財政窟窿。別的不说,仅仅周梦臣这一支军队,前后被赏赐了几万两。这个数目说多不多,毕竟分给每一个將士,才几十两。甚至更少。
但是分到各个参战士卒身上,却是一个天文数字。或许不是每一个士卒都要赏赐几十两,但是总是要给人家一二两的生活费吧。
朝廷已经困窘到,今天过年都不知道该怎么过了。
哪里有那么多粮食无偿的给灾民。
要知道在大明粮食其实就是钱。
所以,周梦臣除非硬抢英国公府,成国公府,定国公府,武定侯府,丰城侯府。等等一系列勛贵,否则他是搞不一笔足够免费賑济难民的钱。因为这一笔钱毕竟支撑到他们回乡务农,也就是明年春天。
当然了。甚至很多人已经回不去了。因为家乡什么都没有了。
只有伤心。他们就被迫成为无地流民,要进入城市生活了。
周梦臣只能转换思想,传统的賑济方式既然走不通了。只能另想办法。他细细想来,其实这些难民需要的不是賑济,而是一个工作岗位。就好像宋代募灾民为兵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