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舰载火炮(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379章 舰载火炮
  公元871年11月,维格乘坐马车前往伦底纽姆南方的军械所,观察最新型号的青铜舰炮。
  依旧是去年的草地,十匹挽马拖来一门沉重的青铜炮,射击目标是一百米外的厚木板。
  工匠依次塞入火药包、铁球,然后用铁钎刺破药包,插入引信点燃。
  轰!
  震耳欲聋的巨响撕裂空气,炮身猛地向后退,在土地上犁出深深的沟壑,远处森林的鸟群四散而逃。
  射击结束,维格跑过去观察:最前面的木板出现破损,后面的稻草人虽然未被直接击中,却被飞溅的木屑打得千疮百孔。
  第二轮射击的目标仍然是木板,略薄一些,等同于中型战舰的船板。这次,最前面的木板被撕开一个可怕的缺口。
  两次试射结果表明,青铜炮可以击穿中小型战舰的船壳。
  假如面对罗马人的重型德罗蒙战舰,青铜炮略有些吃力,应该瞄准舰首、舰尾和上层甲板,这些部位相对薄弱,舰炮可以轻松击穿。
  下一步,工匠测试舰炮对于石砌城墙的破坏力,轰击持续约一个小时,维格耐心耗尽,前往食堂吃午饭。
  吃了一大盘虾肉馅饼,他躺在座椅上午休。许久,维格返回试射场,这里的炮击仍在持续,四周充斥着一团稀薄的白色硝烟。
  突然,他听见轰鸣声似乎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沉闷的杂音,走过去查看,发现炮膛内部出现许多道或浅或深的划痕。
  工匠们面面相觑,再度完成装填,在炮尾插了根延长引线,点燃之后,所有人躲进附近的掩体后方。
  这次,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取而代之的是一声极其恐怖、尖锐刺耳的撕裂声,仿佛一头巨兽临死前的哀嚎!
  炮身中部,一道清晰的、扭曲的裂缝骤然绽开,大量的白烟和火星从裂缝喷射而出,引燃了附近的小片枯草,那枚炮弹有气无力地离开炮口,只飞行一小段距离便软软地栽落在草地上。
  维格:“总共试射多少发炮弹?”
  主管尴尬地回复,“二百九十发。我们可以继续改进,一定符合您的要求。”
  “没时间了,按照目前的型号投产。”一艘三桅帆船可以装载二十门舰炮,维格决定生产一百二十门火炮,凑出六艘炮舰,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西地中海战争。
  观摩结束,维格返回伦底纽姆,为了容纳越来越多的居民,内阁组建一支六千人的工程队伍,正在东郊和北郊修建新的城墙,扩充城区面积。
  开工前,内阁建议的城墙高度为十二米,维格觉得没这个必要,削减为七米。未来是火器时代,高大的城墙被炮弹命中的概率更高,不利于防守。
  一直以来,守城方为了防止进攻方的士兵攀爬,建造尽可能高的城墙,缺陷是不利于抵御炮击,很容易被轰塌。维格参考火器时代的城防设计理念,不再建设纯粹的石砌高墙,而是土石混合结构:
  内部填充夯土,夯土能极好地吸收炮弹的冲击力,外部垒砌砖石,防止雨水侵蚀夯土层。
  攻城战期间,即使外层的砖石层被炮弹击毁,内部的夯土层仍然能有效阻挡步兵冲锋和后续炮击。
  对于这个奇思妙想,内阁没有过于激烈的反对,即使按照新规格修筑城墙,无非多点钱,如今帝国财力充裕,没必要为了这点小事惹怒皇帝。
  等到城墙完工,城区面积会扩张至目前的三倍,最多容纳十五万居民。后续,工程队会铺设街道,街道的中间略高,两侧设有排水沟,雨水和污水通过这些沟渠进入地下的下水道系统。
  下水道采用经典的罗马拱券结构,宽4米,高3.5米,可容纳一艘小船在内部通行,方便后期进行维护和疏通。
  同时,伦底纽姆大学的团队参考古籍,复原出罗马人使用的测绘仪器和水平仪,确保下水道始终维持一个微小的坡度,让污水保持流动,最终汇入泰晤士河的下游河道。
  最后一项大型工程是在主干道的路中央铺设木轨。木轨减少了车轮的阻力,使得马匹能够拉动更重的车厢,显著提高运输效率,减小主干道的拥堵。
  在维格的记忆中,十九世纪中期,欧美城市出现过轨道马车,而且有固定站点和固定时刻表,运营模式和后世的公交、地铁差不多,直到后来被有轨电车取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