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和平协议(1 / 3)
第399章 和平协议
五月二十五日,巴西尔带领十名持盾侍卫和一个文官,抵达两军交界处的一条小河,要求和北境之蛇会面。
维格派人过去打探,确认对方是巴西尔本人,同样带着十个持盾禁卫军和一个文官抵达河畔。
隔着二十多米宽的河面,维格用流利的拉丁语打招呼,“好久不见,陛下,三十年过去,看来我们各得其所了。”
当初,伊瓦尔、维格、贡纳尔等人前往君士坦丁堡。在郊外猎场,维格和巴西尔进行过一次御前决斗,如今再次见面,两人尽皆成为皇帝,让人倍感唏嘘。
仔细想来,他们都是农民出身。
其中一人凭借军事才能,打了三十多年的仗,从无到有缔造一个庞大帝国。另一人依靠出色的交际能力和政治天赋,周旋于各种阴谋算计,最终脱颖而出,篡夺至高无上的皇位。
这一切真不容易。
维格低下头,注视着河面中的倒影,似乎能够看见鬓角的些许白发,从北欧的一个偏僻农村走到现在,他已经不再年轻了。
交谈持续十多分钟,维格提出一个额外建议:
“既然你不愿意交出法兰克残部,至少把他们弄远一点,别放在意大利地区,或者巴尔干边境。相对应的,我把那些俘虏安置在不列颠,不让他们影响你的统治。”
巴西尔同意了,他让文官乘坐小船往返河流两岸,书写两份冗长的和平协议,确认无误之后,双方在协议末尾签名、盖印,各自保存己方的一份。
至此,战争结束。
二王子阅读这份由维京语、希腊语写成的文件,“奔波一年时间,没能参观罗马城内的景象,真是可惜。”
维格:“没这个必要,公元五世纪,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轮番洗劫罗马城,再加上瘟疫、饥荒的影响,城市已经没落了,居民人口仅有四万,还不如伦底纽姆。”
他认为,罗马代表过去,君士坦丁堡代表现在,伦底纽姆代表未来。随着西欧、东欧、北欧的发展,以及新大陆的不断开拓,大西洋的贸易规模最终会超过地中海。
六月初,维格启程回国,途中在热那亚驻留,召见在战争期间被俘的意大利商人。
北意大利距离帝国的核心区过于遥远,统治成本太高,照例采取分封制。除了伯爵领,他还考虑增设两个帝国自由城邦,用于发展商业。
一个自由城邦位于意大利东海岸的拉文纳,负责东地中海贸易。
另一个位于法、意边界的戛纳,负责西地中海贸易。
虽然威尼斯的地理条件最好,但它并不在维格的考虑范围。
原因很简单,这座城市的立场不可靠,维格没理由把贸易资源导向一座名义上中立,实则偏向于东罗马的城市。
他让侍卫分发文件,解释未来的商业规划。
局势稳定后,新大陆、北欧、不列颠的货物沿着塞纳河输送至上游,行走一段距离的陆路,沿着索恩河、罗讷河进入地中海沿岸,多数货物会在两座自由城邦进行销售。
在此之前,帝国已经拥有两个自由城邦,第一个是哥特兰岛的维斯比,作为波罗的海的贸易中心。
第二个是比利牛斯山脉西侧的巴约讷,坐落于大西洋沿岸,唯一的职责和西哥特人、摩尔人进行贸易。
自由城邦的概念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自由市。他们不属于任何一个贵族统治,由皇帝直辖,平时由商人组成的市议会自行治理,拥有诸多特权,同时在维京帝国的贤人会议拥有席位.
听完皇帝的解释,商人们半信半疑,吵闹着询问各种细节,提到了维京帝国的各项新技术。
他们最关心的是新式帆船:载重量大、抗风浪性能优越、船员数量少于同等载重的桨帆船,是绝佳的运输工具。
维格缓缓摇头,“先生们,别得寸进尺了。地中海的风浪较小,目前的桨帆船够用了,大西洋的贸易轮不到你们操心。 ↑返回顶部↑
五月二十五日,巴西尔带领十名持盾侍卫和一个文官,抵达两军交界处的一条小河,要求和北境之蛇会面。
维格派人过去打探,确认对方是巴西尔本人,同样带着十个持盾禁卫军和一个文官抵达河畔。
隔着二十多米宽的河面,维格用流利的拉丁语打招呼,“好久不见,陛下,三十年过去,看来我们各得其所了。”
当初,伊瓦尔、维格、贡纳尔等人前往君士坦丁堡。在郊外猎场,维格和巴西尔进行过一次御前决斗,如今再次见面,两人尽皆成为皇帝,让人倍感唏嘘。
仔细想来,他们都是农民出身。
其中一人凭借军事才能,打了三十多年的仗,从无到有缔造一个庞大帝国。另一人依靠出色的交际能力和政治天赋,周旋于各种阴谋算计,最终脱颖而出,篡夺至高无上的皇位。
这一切真不容易。
维格低下头,注视着河面中的倒影,似乎能够看见鬓角的些许白发,从北欧的一个偏僻农村走到现在,他已经不再年轻了。
交谈持续十多分钟,维格提出一个额外建议:
“既然你不愿意交出法兰克残部,至少把他们弄远一点,别放在意大利地区,或者巴尔干边境。相对应的,我把那些俘虏安置在不列颠,不让他们影响你的统治。”
巴西尔同意了,他让文官乘坐小船往返河流两岸,书写两份冗长的和平协议,确认无误之后,双方在协议末尾签名、盖印,各自保存己方的一份。
至此,战争结束。
二王子阅读这份由维京语、希腊语写成的文件,“奔波一年时间,没能参观罗马城内的景象,真是可惜。”
维格:“没这个必要,公元五世纪,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轮番洗劫罗马城,再加上瘟疫、饥荒的影响,城市已经没落了,居民人口仅有四万,还不如伦底纽姆。”
他认为,罗马代表过去,君士坦丁堡代表现在,伦底纽姆代表未来。随着西欧、东欧、北欧的发展,以及新大陆的不断开拓,大西洋的贸易规模最终会超过地中海。
六月初,维格启程回国,途中在热那亚驻留,召见在战争期间被俘的意大利商人。
北意大利距离帝国的核心区过于遥远,统治成本太高,照例采取分封制。除了伯爵领,他还考虑增设两个帝国自由城邦,用于发展商业。
一个自由城邦位于意大利东海岸的拉文纳,负责东地中海贸易。
另一个位于法、意边界的戛纳,负责西地中海贸易。
虽然威尼斯的地理条件最好,但它并不在维格的考虑范围。
原因很简单,这座城市的立场不可靠,维格没理由把贸易资源导向一座名义上中立,实则偏向于东罗马的城市。
他让侍卫分发文件,解释未来的商业规划。
局势稳定后,新大陆、北欧、不列颠的货物沿着塞纳河输送至上游,行走一段距离的陆路,沿着索恩河、罗讷河进入地中海沿岸,多数货物会在两座自由城邦进行销售。
在此之前,帝国已经拥有两个自由城邦,第一个是哥特兰岛的维斯比,作为波罗的海的贸易中心。
第二个是比利牛斯山脉西侧的巴约讷,坐落于大西洋沿岸,唯一的职责和西哥特人、摩尔人进行贸易。
自由城邦的概念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自由市。他们不属于任何一个贵族统治,由皇帝直辖,平时由商人组成的市议会自行治理,拥有诸多特权,同时在维京帝国的贤人会议拥有席位.
听完皇帝的解释,商人们半信半疑,吵闹着询问各种细节,提到了维京帝国的各项新技术。
他们最关心的是新式帆船:载重量大、抗风浪性能优越、船员数量少于同等载重的桨帆船,是绝佳的运输工具。
维格缓缓摇头,“先生们,别得寸进尺了。地中海的风浪较小,目前的桨帆船够用了,大西洋的贸易轮不到你们操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