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领地规划(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看来,陛下还是照顾我的。”
  广场边缘,二百多个意大利商人旁观这场仪式,他们来自北意大利各地,在伦底纽姆待了一段时间,逐渐意识到这个新兴帝国的商业潜力。
  册封仪式结束,内阁有多余的精力招待这群他们,详细介绍自由城邦的运转状况,然后登记各人的投资意向。
  九月,商人们返回意大利,开始四处搭建分销网络,有些人担任纺织品经销商,还有些人选择毛皮或者酒水。
  此刻,威尼斯已经收到消息,少数商人进驻拉文纳,绝大多数商人在忙于运输法兰克移民,暂时无暇他顾。
  战争结束后,东罗马接管了科西嘉岛、撒丁岛和意大利中南部。按照双方的和平协议,巴西尔必须把法兰克残部转移至远离边境的其它地区。
  出于战略方面的考量,巴西尔把多瑙河下游北岸的土地分封给秃头查理,赐予他一个“瓦拉几亚国王”的头衔。
  公元二世纪,图拉真皇帝连续发动两次战争,最终征服多瑙河北岸,把这片地区划为行省。
  公元271年,其他边境压力增大,奥勒良皇帝迫于无奈,下令将军队和行政机构撤至多瑙河南岸。
  再往后,持续几个世纪的蛮族入侵,导致东罗马在巴尔干的边境线一再后退,就连色雷斯平原也遭到外敌侵扰。
  巴西尔吸取这一教训,他决定把法兰克残部扔到多瑙河北岸,作为帝国边境的屏障,抵御来自东欧的蛮族部落。
  因此,他很大方地承担运输开支,雇佣威尼斯船队输送移民,还许诺一笔为期十年的经济援助,每年六千镑白银,帮助法兰克人度过前期的困难时光。
  “起锚,升帆!”
  随着海鸥的鸣叫声,“黑背海豚号“收起浸透海水的锚链,橡木船身随着波浪轻轻起伏,开启前往东方的漫长航行。
  这次的移民船队装载三千人,八十艘大中型船只,沿着熟悉的海岸线向南航行。
  米海尔三世统治后期,东罗马的海军逐渐恢复。巴西尔登基后,海军实力进一步提升,驱逐了亚得里亚海的萨拉森海盗,移民船队的航行很顺利。
  船队沿着伊庇鲁斯海岸向南,绕过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岬角,开始向北穿越爱琴海。每当夜幕降临,船长指导水手们如何靠星象辨位。月圆之夜,他们甚至能看到海豚在银光粼粼的海面上追逐船影。
  二十天后,他们到达君士坦丁堡。
  晨雾中,一座座塔楼和穹顶逐渐显现,狄奥多西城墙沿着海岸线延伸,码头区域桅杆如林。法兰克移民尽皆走上甲板,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巨大穹顶在阳光下闪耀,仿佛镀了一层黄金。
  船队在君士坦丁堡停泊五天,领取皇帝赏赐的盔甲、工具、过冬服装和粮食。
  九月末,移民船队驶出君士坦丁堡的港口,进入黑海——希腊人称为“好客之海“的广阔水域。
  与爱琴海相比,这里的海水更深暗,风浪更汹涌,海岸线也更荒凉。
  一个多星期过去,海水逐渐变得昏黄,他们航行至多瑙河的出海口,河流南岸的堡垒飘扬着东罗马的红色旗帜。
  经过驻军的检查,船队驶进多瑙河,沿着河道逆流航行三天,在北岸的一处简易码头停泊。
  眼前是一片广袤开阔的平原,野草枯黄,在风中起伏如浪。岸边,阿尔弗雷德带领二百辆马车前来接应。
  在军官的吆喝下,移民把物资搬上马车,朝着北方缓慢行走,前方的道路被车辙压出深深的沟痕,路边散落着被遗弃的陶器碎片。
  次日下午,漫长旅途结束,他们来到瓦拉几亚的国都——查理堡。
  此地原本是一座罗马时期的废弃要塞,被秃头查理挑选为自己的王都,周边地势平坦,北侧有一条小河。
  要塞附近,众多法兰克人正在搭建房屋,修筑简易寨墙。还有一部分人驱赶耕牛,用维京人的新式重犁翻耕土地,秋天还未过去,他们抓紧时间播洒冬小麦种子,以求明年五月份收获。
  算上新到来的移民,秃头查理拥有四万人口,包括三千五百士兵,家属八千余人,以及三万不愿待在北意大利的平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