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潜移默化(3 / 4)
回到內阁,林如海拿出条陈,召集眾人开会商议。
“陛下对条陈明显很不满意,大家看看,该如何改。”林如海开门见山,其他阁臣也都一副果不其然的样子。
心里都清楚著呢,还是提交了这么一份东西上去,无他,討价还价尔。
內阁代表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是合作和斗爭的关係,文官集团又代表著天下士绅的利益,两者又是皇帝行事权利的触手以及与皇帝爭夺利益的对手。
这就註定了內阁与皇帝的博弈无处不在,在任何事情上,只要不触碰谋反,內阁都要与皇帝进行反覆的拉扯,錙銖必较。
遇见强势的皇帝,比如开国君主,內阁处在打辅助的地位,越往后传,皇帝的权威就越弱,內阁的地位就越高。
发起变法的承辉帝,无疑处在对抗中的强势一方。新君李元不是承辉帝,面对父皇留下的內阁,他能做的也只是去爭夺强势地位。
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被强势的內阁压制,这里因人而异。像万历那种直接摆烂的属於比较奇葩的皇帝。
“陛下可曾限期?”確定要退休的潘季驯,也有点摆烂的意思了。他是无所谓的,你们要对抗就对抗,反正我摆烂,但我可以提出一个角度。
眾人听到这个话,全都露出了思索的角度。新君登基要开恩科,却迟迟没有確定恩科的时间,说明要在明年开。
那么,拖时间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拖过今年。
“诸公回去好好想想,明日再说。”林如海也没有立刻要求一个答案,今天先这样了。
眾人散去,回去想对策,总之要拿出一个双方都妥协的结果。
李元这边盯著內阁的举动,同时也盯著贾璉那边的进度。
对於面前礼部尚书呈上的恩科奏本,李元根本不想多看一眼,直接让人先收起来,留中不发。
按理说是要开恩科的,但不能说大臣上奏了,皇帝就乾脆的答应,必须要拿捏一番。
同样是皇帝安排的事情,贾璉这边一直在稳步的推进。
新的煤铁集团的筹建,贾璉从各个“国企”內抽调了几十个人,又从工程学院即將毕业的学生中抽调一批人提前毕业,匯合皇帝李元那边派来的几十个人,重新组建了一个班子。
事情一点一点的做,班子搭建好之后,確定规章制度,然后將所有的负责人都要学习。
钢铁厂那边比较特殊,因为炉子不能停,所以各级负责人分期学习,煤矿那边也一样,要求不能停產。
新的煤铁集团,设集团总部,下设煤矿和钢铁两个分公司,两个分公司下面,设炼焦、轧钢、运输等子公司。
总之各级部门,条块分明,责任清晰,绝对不允许出现找不到责任人的现象,也不允许出现外行领导內行的现象。
因此,李元派出的人,主要安排在財务监督等职务上,只要帐目清楚了,很多问题都能避免。
李元对皇亲国戚的不信任,导致他派出的人里头,即便是宗室也都是一些此前的边缘人。交给贾璉集中培训后,再行上岗。
整合煤铁集团的同时,舆论方面也在不断的发酵,皇家煤铁集团要上市的消息,经常在报纸上占头条。
隨时关注两边的李元,很自然的生出了不同的观感。
一边是不紧不慢,有序推进,一边是拖拖拉拉,慢慢吞吞。皇帝不催,他们不动。
一个是真的在做实事,一个是为了內阁自身的利益,陷入了各方压力的泥沼中。
更关键的还是京城里各部门的官员,私下里的动作。他们为了科举的事情,也没少上奏本。
几乎所有与科举有关的奏本,还是延续了保守与革新的爭论。 ↑返回顶部↑
“陛下对条陈明显很不满意,大家看看,该如何改。”林如海开门见山,其他阁臣也都一副果不其然的样子。
心里都清楚著呢,还是提交了这么一份东西上去,无他,討价还价尔。
內阁代表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是合作和斗爭的关係,文官集团又代表著天下士绅的利益,两者又是皇帝行事权利的触手以及与皇帝爭夺利益的对手。
这就註定了內阁与皇帝的博弈无处不在,在任何事情上,只要不触碰谋反,內阁都要与皇帝进行反覆的拉扯,錙銖必较。
遇见强势的皇帝,比如开国君主,內阁处在打辅助的地位,越往后传,皇帝的权威就越弱,內阁的地位就越高。
发起变法的承辉帝,无疑处在对抗中的强势一方。新君李元不是承辉帝,面对父皇留下的內阁,他能做的也只是去爭夺强势地位。
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被强势的內阁压制,这里因人而异。像万历那种直接摆烂的属於比较奇葩的皇帝。
“陛下可曾限期?”確定要退休的潘季驯,也有点摆烂的意思了。他是无所谓的,你们要对抗就对抗,反正我摆烂,但我可以提出一个角度。
眾人听到这个话,全都露出了思索的角度。新君登基要开恩科,却迟迟没有確定恩科的时间,说明要在明年开。
那么,拖时间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拖过今年。
“诸公回去好好想想,明日再说。”林如海也没有立刻要求一个答案,今天先这样了。
眾人散去,回去想对策,总之要拿出一个双方都妥协的结果。
李元这边盯著內阁的举动,同时也盯著贾璉那边的进度。
对於面前礼部尚书呈上的恩科奏本,李元根本不想多看一眼,直接让人先收起来,留中不发。
按理说是要开恩科的,但不能说大臣上奏了,皇帝就乾脆的答应,必须要拿捏一番。
同样是皇帝安排的事情,贾璉这边一直在稳步的推进。
新的煤铁集团的筹建,贾璉从各个“国企”內抽调了几十个人,又从工程学院即將毕业的学生中抽调一批人提前毕业,匯合皇帝李元那边派来的几十个人,重新组建了一个班子。
事情一点一点的做,班子搭建好之后,確定规章制度,然后將所有的负责人都要学习。
钢铁厂那边比较特殊,因为炉子不能停,所以各级负责人分期学习,煤矿那边也一样,要求不能停產。
新的煤铁集团,设集团总部,下设煤矿和钢铁两个分公司,两个分公司下面,设炼焦、轧钢、运输等子公司。
总之各级部门,条块分明,责任清晰,绝对不允许出现找不到责任人的现象,也不允许出现外行领导內行的现象。
因此,李元派出的人,主要安排在財务监督等职务上,只要帐目清楚了,很多问题都能避免。
李元对皇亲国戚的不信任,导致他派出的人里头,即便是宗室也都是一些此前的边缘人。交给贾璉集中培训后,再行上岗。
整合煤铁集团的同时,舆论方面也在不断的发酵,皇家煤铁集团要上市的消息,经常在报纸上占头条。
隨时关注两边的李元,很自然的生出了不同的观感。
一边是不紧不慢,有序推进,一边是拖拖拉拉,慢慢吞吞。皇帝不催,他们不动。
一个是真的在做实事,一个是为了內阁自身的利益,陷入了各方压力的泥沼中。
更关键的还是京城里各部门的官员,私下里的动作。他们为了科举的事情,也没少上奏本。
几乎所有与科举有关的奏本,还是延续了保守与革新的爭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