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沿途见闻(2 / 3)
贾璉还真是头一次听说,忍不住好奇问:“还有这一说,我怎么不知道?”
李冬笑道:“这几年才有此说,以前也不敢说啊,这不贾兄晋为从一品候补阁臣兼工部尚书之后,开实学先河成一派宗室,才有自翊实学门人之辈提出此说。还真別说,这个说法提出之后,传的可快了。”
贾璉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那可不,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何况这是內阁次辅的笑话,谁不喜欢看啊?”
李冬嘆息道:“早期李相也是个一心为公的纯臣,否则也不会被发配到书院教书。说到底,李相还是得失心太重了,未能一而贯之。”
贾璉笑了笑没评价李冬的看法,只是淡淡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谁能保证李清早期的作为是所谓的纯臣初衷,而不是一种政治投机呢?至少从后来看,贾璉不能认可这个说法。
当然也不好否定,毕竟人生在世,很多人怀抱初心,四处碰壁,最终放弃了改变世界,选择了改变自己。
只能说环境的威力太大了,没几个人能一直不变的,因为只要稍稍变化一下,就能过的舒舒服服的,为何不变呢?
李冬听了贾璉的话,若有所思,旋即摇头笑道:“论跡不论心,论心无完人。不说这个了,上个月去金陵述职,熊制台还提到贾兄与我之关係,特意问了一句,为何铁路过了徐州,却不走淮阴、扬州一线,转而走宿县、浦口。我回答他,这上哪知道,我又不懂修铁路。”
贾璉笑道:“也许熊制台是知道答案的,装著不懂问你罢了。”
李冬点点头:“想必他是懂的,江南粮食走了海运,运河確实不如以前繁忙了,但依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贾璉道:“多半是想借著一些由头施压,为江南地方上爭夺一下铁路的控制权。江南富庶,人才辈出,对朝廷的影响很大。此前吏部的变动,並非是官员籍贯的比例问题,只是陛下对於江南縉绅的手伸到京城表达的不满罢了。一些小事还罢了,竟敢凯朝廷重臣。以后只要陛下在一日,涉及三品以上官员的普升时,江南籍与山西籍的官员,多半是要自求多福的。”
这话说的李冬大吃一惊,低声惊呼:“如此严重?”
贾璉点点头:“你不懂陛下,凡为君者,最忌讳这一类的事情。一个朝廷从一品的大员的去留,地方上的縉绅有胆子暗中谋划,陛下没有大开杀戒,都是仁厚之君了。记住,三品以上的官员,不经陛下批准无法上任。財权,兵权,人事权,对於陛下而言是最要紧的权利。有人以为可以操弄规则,却忘记了陛下是唯一可以跳出並凌驾於规则之上的人。”
老同学相聚,其他人很识趣的走的远远的,让两人可以畅所欲言。
眼见两人往回走了,柱子才上前道:“水煤都加好了,请示是否发车。”
贾璉抱了抱李冬道:“好了,我要继续出发了,回去后你写一份报告,要求在徐州设一所工程学院,一所铁路学校。贾汪的煤矿,你想法子收回官营。如果地方上阻力大,直接上书京城。”
李冬点点头道:“放心,別的做不到,给煤矿上找点麻烦,让煤矿停工倒是不难做到的。再说了,朝廷有相关的法规,依法办事而已。只不过呢,徐州的煤矿对於江南的钢铁產业,有著巨大的影响力。牵扯的利益巨大,即便是你这个工部尚书,想要收回官营,难度也不小啊。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徐州的江北巡抚,还有两江总督,江南巡抚。”
江南的钢铁產业,指的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兴旺的苏钢產业。周虽大,却罕有优质铁矿,江南的铁矿品质,在国內已经算不错的了。
海南的石碌倒是有个富铁矿,现在还没被发现呢。以现在的工业水平,就算发现了,想要开採也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对此,贾璉一度动过念头,在澳洲开钢铁厂,把成品钢铁运回国內,思来想去还是作罢了,还是让澳洲继续卖矿的好,以免打断了国內钢铁企业的技术升级的节奏。
钢铁对於一个大国太重要了,尤其是有志於工业化的大国更是重要。现在国內钢铁的品质不行,逼著国內的钢铁企业在技术升级上下功夫。
过个几十年,技术研发体系成型了,再找出澳洲的铁矿来,对於国內的技术升级衝击会小很多。
当然了,那时候贾璉也许垂垂老矣,也可能已经死了。
谁知道呢!
登上火车,挥手告別徐州知府李冬,继续南下浦口。
隨行的铁路侍郎提起这一段路的修建,最大的障碍就是征地了。沿途的官府也算是知道厉害,
为了征地,很是让一些地主受了大罪。也有官府不给力的,铁路局的护路队亮出獠牙见了血才算是拿下。
当然了,秉承著贾璉的一贯风格,护路队干活的时候,事先周密的调查,针对的也都是土豪劣绅。
有那么几次之后,沿途的地主即便不愿意配合,也不得不配合。 ↑返回顶部↑
李冬笑道:“这几年才有此说,以前也不敢说啊,这不贾兄晋为从一品候补阁臣兼工部尚书之后,开实学先河成一派宗室,才有自翊实学门人之辈提出此说。还真別说,这个说法提出之后,传的可快了。”
贾璉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那可不,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何况这是內阁次辅的笑话,谁不喜欢看啊?”
李冬嘆息道:“早期李相也是个一心为公的纯臣,否则也不会被发配到书院教书。说到底,李相还是得失心太重了,未能一而贯之。”
贾璉笑了笑没评价李冬的看法,只是淡淡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谁能保证李清早期的作为是所谓的纯臣初衷,而不是一种政治投机呢?至少从后来看,贾璉不能认可这个说法。
当然也不好否定,毕竟人生在世,很多人怀抱初心,四处碰壁,最终放弃了改变世界,选择了改变自己。
只能说环境的威力太大了,没几个人能一直不变的,因为只要稍稍变化一下,就能过的舒舒服服的,为何不变呢?
李冬听了贾璉的话,若有所思,旋即摇头笑道:“论跡不论心,论心无完人。不说这个了,上个月去金陵述职,熊制台还提到贾兄与我之关係,特意问了一句,为何铁路过了徐州,却不走淮阴、扬州一线,转而走宿县、浦口。我回答他,这上哪知道,我又不懂修铁路。”
贾璉笑道:“也许熊制台是知道答案的,装著不懂问你罢了。”
李冬点点头:“想必他是懂的,江南粮食走了海运,运河確实不如以前繁忙了,但依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贾璉道:“多半是想借著一些由头施压,为江南地方上爭夺一下铁路的控制权。江南富庶,人才辈出,对朝廷的影响很大。此前吏部的变动,並非是官员籍贯的比例问题,只是陛下对於江南縉绅的手伸到京城表达的不满罢了。一些小事还罢了,竟敢凯朝廷重臣。以后只要陛下在一日,涉及三品以上官员的普升时,江南籍与山西籍的官员,多半是要自求多福的。”
这话说的李冬大吃一惊,低声惊呼:“如此严重?”
贾璉点点头:“你不懂陛下,凡为君者,最忌讳这一类的事情。一个朝廷从一品的大员的去留,地方上的縉绅有胆子暗中谋划,陛下没有大开杀戒,都是仁厚之君了。记住,三品以上的官员,不经陛下批准无法上任。財权,兵权,人事权,对於陛下而言是最要紧的权利。有人以为可以操弄规则,却忘记了陛下是唯一可以跳出並凌驾於规则之上的人。”
老同学相聚,其他人很识趣的走的远远的,让两人可以畅所欲言。
眼见两人往回走了,柱子才上前道:“水煤都加好了,请示是否发车。”
贾璉抱了抱李冬道:“好了,我要继续出发了,回去后你写一份报告,要求在徐州设一所工程学院,一所铁路学校。贾汪的煤矿,你想法子收回官营。如果地方上阻力大,直接上书京城。”
李冬点点头道:“放心,別的做不到,给煤矿上找点麻烦,让煤矿停工倒是不难做到的。再说了,朝廷有相关的法规,依法办事而已。只不过呢,徐州的煤矿对於江南的钢铁產业,有著巨大的影响力。牵扯的利益巨大,即便是你这个工部尚书,想要收回官营,难度也不小啊。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徐州的江北巡抚,还有两江总督,江南巡抚。”
江南的钢铁產业,指的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兴旺的苏钢產业。周虽大,却罕有优质铁矿,江南的铁矿品质,在国內已经算不错的了。
海南的石碌倒是有个富铁矿,现在还没被发现呢。以现在的工业水平,就算发现了,想要开採也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对此,贾璉一度动过念头,在澳洲开钢铁厂,把成品钢铁运回国內,思来想去还是作罢了,还是让澳洲继续卖矿的好,以免打断了国內钢铁企业的技术升级的节奏。
钢铁对於一个大国太重要了,尤其是有志於工业化的大国更是重要。现在国內钢铁的品质不行,逼著国內的钢铁企业在技术升级上下功夫。
过个几十年,技术研发体系成型了,再找出澳洲的铁矿来,对於国內的技术升级衝击会小很多。
当然了,那时候贾璉也许垂垂老矣,也可能已经死了。
谁知道呢!
登上火车,挥手告別徐州知府李冬,继续南下浦口。
隨行的铁路侍郎提起这一段路的修建,最大的障碍就是征地了。沿途的官府也算是知道厉害,
为了征地,很是让一些地主受了大罪。也有官府不给力的,铁路局的护路队亮出獠牙见了血才算是拿下。
当然了,秉承著贾璉的一贯风格,护路队干活的时候,事先周密的调查,针对的也都是土豪劣绅。
有那么几次之后,沿途的地主即便不愿意配合,也不得不配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