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只有死守官衙的先祖,没有像老鼠一(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206章 只有死守官衙的先祖,没有像老鼠一般躲藏的子孙!
  方悠山打开了箱子,箱子中放的是一摞摞簇新的宝钞。
  大明的宝钞比擦屁股用的黄草纸贵一丁点,仅此而已。
  北宋时,四川缺铜,当地铸造的是铁钱。
  后来蜀商印发纸幣“交子”,纸交子不是乱发的。蜀商备下了大批铁钱承诺兑换。
  发行多少緡交子,蜀商手中便要存有多少緡铁钱。百姓可以隨时拿交子兑换铁钱,比例一比一。
  这就是后世经济学所谓的“准备金”。
  南宋时,官府见纸幣这东西很好,便发行了官方纸幣“会子”。
  会子同样是有准备金的,但少於纸幣会子实际发行量。
  每印一百緡会子,南宋朝廷便准备二十八緡铜钱。这在后世经济学中叫“加槓桿”。
  准备金槓桿放大为四倍,既能保证会子的幣值稳定,还能適当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
  到了大明开国,太祖爷登基。他虽是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但人无完人,自然也会犯错。
  洪武八年,华夏刚刚结束战乱归为一统,百废待兴。国家財政收入少的可怜。
  有文臣建议太祖爷仿宋制印刷纸幣。太祖爷一听,一拍大腿,嘿,纸幣这玩意儿挺好。
  至於准备金?
  笑话!准备金不过就是一种信用罢了。朕堂堂开国之君,难道朕的信用不及一堆带著臭味的孔方兄?
  於是大明开始印刷宝钞,规定一贯宝钞可以兑换一千文铜钱。
  101看书1?1???.???全手打无错站
  至於宝钞准备金——零。
  没有准备金的纸幣被大批印刷出来,百姓对它的认可度可想而知。
  洪武八年印刷的宝钞,到了洪武十九年就只能一贯钞兑换二百文铜钱。
  太祖爷还给儿子、臣子隨意发放大量“赐钞”,这成了压垮宝钞的最后一根稻草。
  譬如洪武二十九年,明军第十三次北伐,燕王朱棣大获全胜。太祖爷一高兴,就赐给宝贝老四一张面值一百万贯的宝钞。
  没错,单张面值一百万贯,堪比后世的金圆券。光头狂喜。
  这样隨意滥发纸幣,幣值年年跌、天天跌是肯定的。
  到永乐五年,一贯宝钞只能兑换十二文铜钱。
  再到嘉靖八年,一贯宝钞只能兑换两文铜钱。
  至嘉靖三十九年,宝钞这玩意儿已经没了任何幣值,一文钱都兑不出来。
  朝廷若財政吃紧,想剋扣官员俸禄时,就拿宝钞折俸。
  大明的官员不指著那点俸禄吃饭,倒是无所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