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皇帝,不再是储君了(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98章 皇帝,不再是储君了
  虽是与祖母吕太后,坐在未央宫宣室殿的门槛上一一身处禁中,谈论的也是过往之事,但刘恭心中,也还是免不得一阵心惊肉跳。
  赵国,为何会成为当下汉室,公认的北墙边防中枢?
  正是因为方才,刘恭脱口而出的这一句:边墙有变,则赵王自为帅,掌成边三藩兵马!
  这,自然不是高皇帝刘邦,给爱子刘如意留的特权,而是实打实的边防需要。
  作为开国之君,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显然不可能不知道军队的重要性,更不可能不明白『枪桿子里出政权”的道理。
  为了確保军队时刻为自己、为皇权所掌控,高皇帝便定下制度:非调兵虎符、天子詔书二者兼备,不可调动兵马超五十人。
  违者,坐谋逆!
  这条制度,固然將军队的指挥、调动权,最大限度的与皇权绑定在了一起。
  却也使得边防事宜,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制度漏洞。
  因为按照制度,调动兵马超过五十人,都得有虎符、詔书二者兼备,缺一不可。
  而北方边墙部队面临的局面,是匈奴人岁岁侵扰一一少则千八百,多则数千上万,乃至十数万骑兵集群大军压境!
  匈奴人来之前,也不会先通知汉室的边墙防线:我要来了窝等匈奴人大军压境,都火烧眉毛了,指望边防部队派人千里迢迢来长安,匯报情况、
  获得许可,再带著虎符、詔书返回边墙,方调兵应对入侵的匈奴人?
  这显然不现实。
  北方成边部队面临的,往往是匈奴人的突然袭击式入侵。
  且绝大多数时候,匈奴人都不会强行攻打城池,而是对城池围而不攻,確保城內的汉军无法出动,好让匈奴人能安心扫荡周遭村落。
  粮食、財货、人口一抢,再把村落付之一炬,匈奴人便满载而归,回草原过冬了。
  这使得汉室的北方边防部队,必须保有极大限度的自主性,以及应急反应效率。
  只有在发现匈奴人的瞬间,就第一时间调动兵马抵御,才能儘可能降低边墙地区的损失。
  非虎符、詔书皆备,不可调兵超五十人的制度,显然与边防部队的客观需求严重不符。
  但高皇帝定此制度,又是好不容易才把军队的指挥、调动权,从领兵將领的手里抠了出来。
  怎么可能再还回去?
  边防部队也不行!
  於是,高皇帝便决定:在制度之外,赐予北方的赵王、南方的淮南王,在战时自主调兵响应,以保卫边疆的特权。
  北墙有变,赵王可先调燕、代、赵成边三藩兵马,应对匈奴人的入侵,事后再向长安朝堂递上奏疏一封,说明情况即可。
  南方则稍复杂些。
  岭南有变,淮南王需要根据情况,来决定採取的措施强度。
  如果情况还好,就让长沙国陈兵於五岭以北,守住国门。
  稍微危急一些,长沙国可能顶不住,就由淮南国调兵入驻长沙,一同守护五岭防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