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人口(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分明是每年上千个劳役徵发额度,以及数以万计,甚至十数万潜在兵源、青壮劳动力,
  以及纳税者!
  类似这样的事,其实在汉家內部,也偶有发生。
  比如燕、代两国的百姓,因为这两国位处边境,直面匈奴人兵峰,所以只要逮住机会,就会毫不犹豫的拖家带口往偏南、偏內陆一些,也更安全些的赵国跑。
  再比如,荆地,以及吴、楚二国的民眾,也大都嚮往著遍地黄金,无比富庶的齐国。
  將视角拉的更广一些一一关东地区的百姓,普遍对成为『关中人”怀有嚮往。
  关中偏远地区的百姓农户,也都希望能离长安近一点,更或直接就是成为“长安人”。
  类似这样的人口流动趋势,其实算不上异常。
  毕竟,美好的生活,是底层民眾难以磨灭的本能嚮往。
  隔壁的诸侯国就是更好、就是能让底层农户活的更滋润,那没道理还留在这个没有活路的所谓『故国”。
  什么故土情深、乡情难却一一在生存二字面前,都得靠边站!
  所以,对於汉家內部,诸如这种燕代之民往赵国跑、吴楚之民往齐国跑的人口流动,长安朝堂的態度,向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津关律》,以及传、引制度,还有各处关隘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最大限度的控制住了人口流动。
  在如今汉室,农户別说是拖家带口了一一哪怕是只身一人,想要从自己所处的诸侯国,合法踏足隔壁的诸侯国,都是无比艰难的事。
  首先,是传、引,也就是介绍信和通行证,
  介绍信,是由当地县衙开具,通行证则有郡衙统一下发,再由地方县衙分发。
  理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县衙获取介绍信、通行证,並带著这两件凭证,前往天下任何一个地方。
  但这仅仅只是『理论上”,或者说是:原则上可以。
  道理很简单。
  地方县衙,凭啥给你开具介绍信、下发通行证?
  万一你惹出祸来,到时候根据介绍信、通行证倒溯罪责,可是由地方县衙背锅的!
  地方县衙凭什么要冒这么大风险,给你做担保,並给你介绍信、通行证?
  所以,在如今汉室,理论上是人人都能『天下何处去不得”。
  然而实际上,能自由行走於天下各地的,除了权贵、官僚,便只有身具『通神之能”的豪商了。
  权贵的介绍信、通行证,自然是没人敢卡。
  官僚外出,则多半是公务、出差。
  豪商富贾,则是一边行贿官员,让官员吃的满嘴流油,一边由能成为当地缴税大户,保障官员的政绩。
  寻常百姓、农户,除非是被官府徵发劳役、兵役,然后公派到某地,否则,大都是一辈子都出不了本县的。
  在如此严格的人口流动控制下,还能『跨国”的底层农户,其实都是黑户了。
  在原籍地,会记录为:失踪,而后不久默认为死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