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中国文学的独立宣言(2 / 3)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纷纷竖起了耳朵认真听。
王安亿的笑容依旧温和,她从容地对记者道:“张潮在文学上一直有股非常执着的信念,他坚信中国的作家可以破开种种成见、偏见和执念,找到一条独立的创作道路,为这个世界贡献全新的文学审美体验。
他是这么信的,也是这么做的。你认为他在‘控诉’或者‘希冀’,其实都是一种误读。他明白这条路太艰难、太曲折,没有前面这么多作家的铺垫,他自己也够不到那条标准。
同时他还很年轻,他不是对同龄的、同时代的作家们说‘我觉得你们有一天一定能做到。’——而是对自己,也对所有人说‘我就能做到!’
他不是在‘希望’,他就是‘希望’本身。”
记者听到最后,小本子上飞速移动的笔触都慢了下来,不可置信地望向面前面容和蔼的女人,有些艰难地问道:“这……这会不会太……太不谦虚了?”
王安亿笑道:“他什么时候谦虚过呢?”
这位记者哑然。
另外一位记者马上问道:“所以这道复赛题目……”
王安亿接着道:“其实张潮并没有限制大家要写什么,它本身的开放性足够强。只是对于张潮自己来说,他擦去的不是规则,是落在我们肩上的三千年文字积雪。
有人怕踩脏雪地,有人怕脚印太浅,却忘了最干净的雪原上,才能留下自己的影子。”
记者又问道:“他在文章里提到了很多最近今年出名的作家和作品,也提到了白话文运动里的大师,但好像没有提到您这一代作家……”
王安亿看了一眼这个记者,笑容依旧,声音也仍然温和:“他在文章里提到的‘双重深渊’和‘双向突围’,其实何尝不是困扰我们这一代作家的‘双重焦虑’呢?
这种焦虑在80年代达到了高峰,所以才有那么多现在看来都有些‘惊世骇俗’的诗歌、小说。有的人捧着惠特曼诗集冲击思想的高墙,有的人扛着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旗重新阐释中华民族文化……
当然这些都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作家虽然还在写作,但几乎可以看到自己创作生涯的终点了。我们从时代里汲取了什么,我们又给时代留下了什么,可能要再过很多年才会有个大概的结论。
张潮在文章里刻意回避了我们,既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仁慈。但无论是我,还是其他在昨晚就看过这篇文章的评委,都很欣慰。”
这时候终于有记者问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据说……这一届「新理念作文大赛」将会是‘绝唱’,也就是最后一届,这个消息属实吗?”
问题一出,现场立刻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混乱。
有些记者完全没有收到风声,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人都麻了,开始问身边的其他记者什么情况;
学生们的脑子则普遍陷入宕机状态,无法处理这条信息——「新理念作文大赛」要停办了?自己这些人将成为最后一届获奖者?
要知道3年前大赛陷入低谷,只收到几千份投稿的时候,《新芽》杂志都还咬着牙继续办。去年开始,大赛不仅起死回生,今年的投稿更是直接“爆筒(邮筒)”,就这么停办也太儿戏了吧。
王安亿和赵常田等人倒是没有太意外——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张潮要把这一届比赛办成“绝唱”的想法不止在一个地方讲过了,听说的人包括《新芽》的编辑和本届大赛的评委,哪个私下里给熟悉的记者泄露秘密都有可能。
所以他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王安亿道:“这个消息属实,但也不属实。”
记者耐心等待着,知道王安亿肯定还有后文。
没想到王安亿道:“属实是指‘绝唱’这个想法确实有人提出来过,而且还是张潮提出来的。他对大赛的影响力,我们都不能否认。
‘不属实’则是他的观点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甚至就连他自己都说‘大赛是不是绝唱,取决于每一个参与者’——我想,应该也包括了在座的诸位媒体记者。
至于大赛是不是真的要‘绝唱’了,作为评委会主任,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就我自己的工作发表意见。大家想知道确切的答案,需要问张潮。”
记者们纷纷骚动起来,‘取决于每一个参与者’——这算什么答案?
“张潮?对啊,张潮呢?他没有来吗?”这时候大家才察觉,张潮竟然没有在现场。 ↑返回顶部↑
王安亿的笑容依旧温和,她从容地对记者道:“张潮在文学上一直有股非常执着的信念,他坚信中国的作家可以破开种种成见、偏见和执念,找到一条独立的创作道路,为这个世界贡献全新的文学审美体验。
他是这么信的,也是这么做的。你认为他在‘控诉’或者‘希冀’,其实都是一种误读。他明白这条路太艰难、太曲折,没有前面这么多作家的铺垫,他自己也够不到那条标准。
同时他还很年轻,他不是对同龄的、同时代的作家们说‘我觉得你们有一天一定能做到。’——而是对自己,也对所有人说‘我就能做到!’
他不是在‘希望’,他就是‘希望’本身。”
记者听到最后,小本子上飞速移动的笔触都慢了下来,不可置信地望向面前面容和蔼的女人,有些艰难地问道:“这……这会不会太……太不谦虚了?”
王安亿笑道:“他什么时候谦虚过呢?”
这位记者哑然。
另外一位记者马上问道:“所以这道复赛题目……”
王安亿接着道:“其实张潮并没有限制大家要写什么,它本身的开放性足够强。只是对于张潮自己来说,他擦去的不是规则,是落在我们肩上的三千年文字积雪。
有人怕踩脏雪地,有人怕脚印太浅,却忘了最干净的雪原上,才能留下自己的影子。”
记者又问道:“他在文章里提到了很多最近今年出名的作家和作品,也提到了白话文运动里的大师,但好像没有提到您这一代作家……”
王安亿看了一眼这个记者,笑容依旧,声音也仍然温和:“他在文章里提到的‘双重深渊’和‘双向突围’,其实何尝不是困扰我们这一代作家的‘双重焦虑’呢?
这种焦虑在80年代达到了高峰,所以才有那么多现在看来都有些‘惊世骇俗’的诗歌、小说。有的人捧着惠特曼诗集冲击思想的高墙,有的人扛着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旗重新阐释中华民族文化……
当然这些都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作家虽然还在写作,但几乎可以看到自己创作生涯的终点了。我们从时代里汲取了什么,我们又给时代留下了什么,可能要再过很多年才会有个大概的结论。
张潮在文章里刻意回避了我们,既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仁慈。但无论是我,还是其他在昨晚就看过这篇文章的评委,都很欣慰。”
这时候终于有记者问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据说……这一届「新理念作文大赛」将会是‘绝唱’,也就是最后一届,这个消息属实吗?”
问题一出,现场立刻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混乱。
有些记者完全没有收到风声,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人都麻了,开始问身边的其他记者什么情况;
学生们的脑子则普遍陷入宕机状态,无法处理这条信息——「新理念作文大赛」要停办了?自己这些人将成为最后一届获奖者?
要知道3年前大赛陷入低谷,只收到几千份投稿的时候,《新芽》杂志都还咬着牙继续办。去年开始,大赛不仅起死回生,今年的投稿更是直接“爆筒(邮筒)”,就这么停办也太儿戏了吧。
王安亿和赵常田等人倒是没有太意外——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张潮要把这一届比赛办成“绝唱”的想法不止在一个地方讲过了,听说的人包括《新芽》的编辑和本届大赛的评委,哪个私下里给熟悉的记者泄露秘密都有可能。
所以他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王安亿道:“这个消息属实,但也不属实。”
记者耐心等待着,知道王安亿肯定还有后文。
没想到王安亿道:“属实是指‘绝唱’这个想法确实有人提出来过,而且还是张潮提出来的。他对大赛的影响力,我们都不能否认。
‘不属实’则是他的观点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甚至就连他自己都说‘大赛是不是绝唱,取决于每一个参与者’——我想,应该也包括了在座的诸位媒体记者。
至于大赛是不是真的要‘绝唱’了,作为评委会主任,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就我自己的工作发表意见。大家想知道确切的答案,需要问张潮。”
记者们纷纷骚动起来,‘取决于每一个参与者’——这算什么答案?
“张潮?对啊,张潮呢?他没有来吗?”这时候大家才察觉,张潮竟然没有在现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