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兵役(2 / 6)
疏浚河流本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急不得。
他当然有耐心。
他也知道孙德秀担心什么。
“苏杭是財税重地,乃至是满朝很多官员的家乡,哪里能容得胡来。』
朱翊钧非常理解孙德秀的担心。
此外,倭寇之乱平息也没几年,东南地区对於倭寇还是有很强的心理阴影的。
这个时期的东南还处於半军事化的制度下。
东南地区的沿海有堡垒、烽火台,每年都在修。
还有浙江的船队,每年都在新建战船,
虽然倭寇入侵的频率一年比年少,但是浙江的官员根本不敢放鬆,在这样的情况下,
官员们巴不得让苏杭通往海外的河流小一点,甚至乾脆堵住,改道,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至於经济什么的,官员也不是很在意。
因为浙江就是大明最富庶的地方,財政一直盈余。
安全,不生事,维稳才是中央期望的,经济增长什么的,只是锦上添罢了。
一旦又有安全问题,朝廷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罪行可不是增加点財富就可以解决的。
这个时代不同於后世,那么重视出口。
后世能那样是因为世界市场足够稳定,世界秩序基本上已经建立,发动战爭不是隨便就可以的。
但是大明这个时代不同,发动战爭有时候根本不需要理由,也不用宣战。
指望出口,尤其是稳定的出口,很不现实。
大明所有人更加看重下限。
保住下限才是大佬们考虑的事情。
对此,朱翊钧非常理解。
但是理解归理解,自己的海外战略需要大明加大对外出口。
一夜崛起的城市听上去很美妙,但是在这个时代很难。
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水泥,起重机,建设是很浪费民力物力的。
与其耗费民力建设码头、等待城市因为出口开始崛起,朱翊钧更喜欢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直接开放这些大城市,让它们直接出口。
之后朱翊钧又看到一份奏摺。
兵部奏:在京各卫所清到军土,朝廷悯其艰苦,皆令存恤半年。然而军士不知感恩,
惟务偷惰,有存恤半月、一月而逃者,有存恤几及半年而逃者,有选送各营操练,不旬日而逃者。及清勾正军,匿不赴官,却將户丁解卫,復加存恤,未及差操,輒復逃去。甚至原逃正军於原籍原卫。
官司举首,於例又应存恤半年,是以存恤之日多,操练之日少,奸顽得计,部伍常亏。自今乞令內外卫所解到军士,务在核实,如曾经存恤一次逃去者,不分正军、户丁, ↑返回顶部↑
他当然有耐心。
他也知道孙德秀担心什么。
“苏杭是財税重地,乃至是满朝很多官员的家乡,哪里能容得胡来。』
朱翊钧非常理解孙德秀的担心。
此外,倭寇之乱平息也没几年,东南地区对於倭寇还是有很强的心理阴影的。
这个时期的东南还处於半军事化的制度下。
东南地区的沿海有堡垒、烽火台,每年都在修。
还有浙江的船队,每年都在新建战船,
虽然倭寇入侵的频率一年比年少,但是浙江的官员根本不敢放鬆,在这样的情况下,
官员们巴不得让苏杭通往海外的河流小一点,甚至乾脆堵住,改道,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至於经济什么的,官员也不是很在意。
因为浙江就是大明最富庶的地方,財政一直盈余。
安全,不生事,维稳才是中央期望的,经济增长什么的,只是锦上添罢了。
一旦又有安全问题,朝廷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罪行可不是增加点財富就可以解决的。
这个时代不同於后世,那么重视出口。
后世能那样是因为世界市场足够稳定,世界秩序基本上已经建立,发动战爭不是隨便就可以的。
但是大明这个时代不同,发动战爭有时候根本不需要理由,也不用宣战。
指望出口,尤其是稳定的出口,很不现实。
大明所有人更加看重下限。
保住下限才是大佬们考虑的事情。
对此,朱翊钧非常理解。
但是理解归理解,自己的海外战略需要大明加大对外出口。
一夜崛起的城市听上去很美妙,但是在这个时代很难。
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水泥,起重机,建设是很浪费民力物力的。
与其耗费民力建设码头、等待城市因为出口开始崛起,朱翊钧更喜欢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直接开放这些大城市,让它们直接出口。
之后朱翊钧又看到一份奏摺。
兵部奏:在京各卫所清到军土,朝廷悯其艰苦,皆令存恤半年。然而军士不知感恩,
惟务偷惰,有存恤半月、一月而逃者,有存恤几及半年而逃者,有选送各营操练,不旬日而逃者。及清勾正军,匿不赴官,却將户丁解卫,復加存恤,未及差操,輒復逃去。甚至原逃正军於原籍原卫。
官司举首,於例又应存恤半年,是以存恤之日多,操练之日少,奸顽得计,部伍常亏。自今乞令內外卫所解到军士,务在核实,如曾经存恤一次逃去者,不分正军、户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