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书院初探——儒道交融(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老师点头:“林公子所言有理。阳明先生亦云:『知行本是一体,不可分作两事。』诸位当细细体悟。”
  辩论会后,眾人散去。张文远与我並肩走出讲堂,笑道:“悟清兄今日一言,颇得老师讚赏,想必日后在书院必有一席之地。”
  我谦逊道:“子明兄过奖,我不过是拋砖引玉,诸位兄台的见解才真正精闢。”
  正说著,李铁牛大步走来,拍著我肩膀:“林兄弟,你这人倒是不错,不像那王守礼,满嘴酸腐之气。改日咱们切磋武艺,如何?”
  我微笑道:“铁牛兄客气,我不过文弱书生,哪会什么武艺。”
  李铁牛哈哈大笑:“文弱书生?看你身板结实,定是练家子。莫谦虚,回头找个地方比划比划。”
  我心中暗笑,自己乃金丹修士,怎能与凡人动手?只得敷衍道:“好说,改日再议。”
  接下来的日子,我逐渐融入书院生活。每日清晨与学子们听老师讲授四书五经,午后参加学术討论,晚上则在藏书楼研读典籍。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让我深有感触,修真亦是修心,內外兼修,方能证道。
  某日,我在藏书楼读《传习录》,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句,心中豁然开朗。世间万象,皆心之所现;大道至简,尽在心中。我放下书卷,闭目凝神,灵气在经脉中流转,与天地相合,宛如一体。
  正沉浸其中,忽闻喧譁声打破寧静。我睁眼一看,李铁牛与王守礼又在藏书楼外爭吵。
  “你这莽夫,竟敢在藏书楼前喧譁,成何体统!”王守礼怒道。
  李铁牛冷笑:“藏书楼又不是你家开的,我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你管得著?”
  二人爭执不下,竟扭打起来。我嘆了口气,闪身上前,双手一推,將二人分开:“二位,书院乃治学之地,岂可动武?”
  李铁牛怒道:“林兄弟,这酸儒欺人太甚,我非教训他不可!”
  王守礼也道:“林公子,此事与你无关,莫要插手。”
  我摇头:“二位都是书院学子,何必自相残杀?不如文斗,以学术论英雄,如何?”
  李铁牛一愣:“文斗?怎么斗?”
  我道:“以『仁』为题,各自阐述,胜者为王。”
  王守礼点头:“好,我同意。”
  李铁牛挠头:“仁?我不太懂。”
  我鼓励道:“铁牛兄,你行侠仗义,不正是仁的表现?”
  李铁牛眼睛一亮:“对!我虽不善言辞,但行得正,便是仁。前些日子,镇上恶霸欺人,我打跑他们,救了乡亲,这便是仁!”
  王守礼摇头:“匹夫之勇,算不得真仁。圣人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只知打抱不平,不知教化人心,乃下乘。”
  我插话道:“二位皆有理。仁者,既需行侠仗义之勇,也需教化人心之智。两者相辅相成,方为全仁。”
  二人若有所思。老师闻讯赶来,见状点头:“悟清,你做得好。书院以和为贵,切不可因小失大。”
  我拱手:“老师过奖,学生只是尽绵薄之力。”
  此后,我与张文远、李铁牛、王守礼等人结下友谊。某日,我与张文远在东湖边散步,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他忽问:“悟清兄,你来书院有何感想?”
  我道:“书院学术浓厚,老师学识渊博,学子各有千秋,我深感荣幸。”
  张文远道:“阳明心学『致良知』,与你修行之道颇有相似。”
  我点头:“道家『明心见性』,儒家『致良知』,殊途同归,皆在修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