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生就像是洋葱(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方重勇才认为,只要不打仗,夔州官府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捞钱!
  谁会捞钱,谁能给朝廷提供足够的钱,谁就是好官!要是能提供更多的钱,那就是才能卓越,可以入长安入中枢。
  郑叔清以为搞个“守土有功”就能交差,那真是中二少年欢乐多。
  昨夜郑叔清还亲口承认了一个“秘密”,也就是他爹方有德要去朝廷告状的一个內容:
  夔州府里关於钱粮的帐册,全踏马是假的!而且假得离大谱。
  本地租庸调根本收不上来,帐册里的那些名册,全都是编造的!很多甚至连人头都对不上,只是总数能对上!
  夔州不能机械呆板的实行朝廷的税收政策,如果硬来,就会官逼民反!
  以往每一年,都是本地人用赚来的钱,在夔州府城购买荆襄与蜀地运来的粮食布匹,交给官府以为租庸调!这也是夔州商业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夔州水產虽然发达,却没有保鲜技术,只能自己吃,卖不出什么价格来。由此產生的效果,便是城中餐饮业极为兴旺,为来往蜀地的旅客提供了足够的肉食。
  至於本地產的特色麻布,那是要送去蜀地与荆襄换大钱的,本地人谁会去时间,傻乎乎织普通的布匹去交给朝廷啊!
  夔州特產麻布,宽鬆透气,体感舒適,特別適合在湿热的蜀地与江南穿著。事实上,郑叔清的官袍也是用这种麻布製成,而非如其他地方用绢帛官袍。
  夔州府的帐册是假的,交出来的税收却是真的,所以一直没有出过事!也就是说,郑叔清,包括他的上一任,上上一任刺史,都是在用错误的手段做正確的事情,而朝廷考核,只看结果!
  无论是真实的租庸调,还是居民拿钱买货换来的“租庸调”,这些財货不会写名字,不会写得来途径。
  造成这种现象的,真的只是当权者么?是谁搂著实施了百年的租庸调不放?
  方重勇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郑叔清得李林甫的指示,则是更近一步,只收铜钱与黄金,然后用这些钱,向蜀地与荆襄的商人大批量採购布匹与粮食,最后通过长江和运河运到別处交差。
  夔州水运繁荣,商贾眾多,本地人搞铜钱甚至金银都很容易,不存在徵收钱財困难的问题。
  官府出面大量採购,更少的钱,买更多的东西,批发总比零售单价低,这个也是古今无二的道理。至於那些多出来的钱去哪里了,这是一个秘密,不要多问,不要多说,不要多提!
  那些都是官僚阶层的“合法收入”,凭本事赚的钱,就算有人告到李隆基那里,也告不贏!当然,李林甫是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他自己就拿大头!
  官府出面“赚差价”,得到的“利钱”归谁,这一直是个灰色地带。同类行为在这个时代,某种程度上说,是合法的。
  为了爭取政绩,郑叔清收税,实际上甚至只收朝廷定额的九成,以换取名声官声!方重勇认为,在夔州百姓眼里,或许这位郑刺史才是好人,自詡清廉的老爹方有德才是坏人。
  將来郑叔清在夔州混到了民望,向朝廷展示了他“理財”的能力,那么顺理成章的进入中枢,在李林甫的庇护下大展宏图,也是可以预料的。
  世间的善恶,有时候真的好复杂啊!
  方重勇忍不住一阵唏嘘感慨。
  不过,郑叔清真要飞上枝头,那也得搞定夔州这边关税的烂摊子才行。
  无论在什么时代,假造帐册之类的操作都是非法操作!夔州府的秘密要是被“揭开”,郑叔清不死也要脱层皮,很多事情,是能做不能说的!
  所以,这位郑刺史也被李林甫拿捏得死死的!
  心里碎碎念想著杂事,方重勇被郑叔清带到北门,就看到一队轻装的步卒迎面而来。脚上套著六合靴,身上穿著黑色缺胯袍,腰间佩刀,手持擘张弩,身后背著箭壶,每人都是五十只箭。
  方重勇扫了一眼,每一行五人,共十列,整整五十人。这是唐军一队弩手的標配,只是身上没有鎧甲看起来有点寒磣了。
  团结兵嘛,不算大唐军籍的士兵,不能离开州郡,做完从军任务还得回家耕田,军中无军餉只管饭,有这装备气势就很了不得了,方重勇也理解他们的处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