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异位面来客(2 / 3)
感觉图画书越来越厚,但是远处的图案好似没有减少似的,隨著他目光的注视正一个个的往前而来。
似乎这种调动图案也是要消耗精力的,王建昆在感觉到自己脑门又在不断流汗后停止了对图案的操作,睁开了眼睛。
此时太阳已经西斜,本想再研究下脑海中的图案,但想到今天刚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爸妈肯定会做好吃的。
那还等什么,赶紧回家,不然好吃的要被嘴馋的妹妹吃光光了;图案可以有时间再研究,刚才再次闭眼在脑海中回想,分好类的图案没有变化,说明图案不会消失。
於是王建昆爬下大青石,洗洗脸,哼著不知名的小调开始回家。
此时太阳西斜,微风徐徐,从后山腰往下看,生產队里一家家厨屋都冒起了青烟,空气中带有米饭的清香。
来到家门口,只见正屋的四方桌上,爷爷和父亲已经就著一小碟生米喝上了。
看到王建昆回来,爷爷王顺祥开口笑著说道:“昆哩,回来啦,快去厨屋里端菜,有你最爱吃的石斑鱼(溪石斑,淡水小鱼)。”
王建昆喊了声爷爷和爸爸,答应著往厨屋走去。刚到厨屋门口,就闻到石斑的香味,以及妹妹嘴里咬著的锅巴的焦香。
妹妹王春香看到王建昆来了后,赶紧双手护著嘴边的锅巴,因为怕王建昆抢。
本来今天的锅巴是轮到王建昆的,他和妹妹说好锅巴的安排是放假在家时两人轮流吃,初中不放假时妹妹吃(因为王建昆初中要住校),而妹妹才读五年级,走读。昨天就是妹妹吃的,今天看到王建昆不在,她忍不住,趁奶奶和妈妈没注意,抢先拿在手里吃了起来。
王建昆见状没有说什么,只是对妹妹露了个气急败坏的表情,就跟奶奶和妈妈打了个招呼说到:我来端菜。
母亲岑娟正在灶台口烧火,奶奶正在拨动锅铲,灶台边上有已经烧好的两个菜,红烧石斑,红辣椒炒腊肉,锅里正在炒的是长缸豆,还有一个丝瓜准备和鸡蛋一起烧汤。
王建昆已经在流口水了,红烧鱼和腊肉平常可不容易吃到,就算爷爷是生產队队长也不行。因为此时的生產力低下,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种油菜,因为没有化肥,油菜种也不好,种了也打不了多少油,水稻亩產也不高,年景好的时候也才500多斤一亩,幸好这几年开始不再搞斗爭,大家都想著多打点粮食,自留地多翻翻,这才吃得饱。
跑了两趟,將红烧鱼和辣椒炒腊肉端上四方桌,然后又跑到厨房,跟母亲和奶奶妹妹他们聊天。
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学习,母亲和奶奶於是对妹妹一顿说,因为妹妹成绩不好,平常在班里只是中游水平,而王建昆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年级第一,这次中考更是考了全县第三名。所以妹妹一听到学习就头疼,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哥哥做比较,日子自然不好过。不过也就是在学习上说说她,其他待遇与她与哥哥都是平齐的,因为母亲是有文化的人,是中专毕业的,因为一些原因下乡做了知青,所以不会重男轻女。
话说到这,母亲问王建昆道:“昆哩,你不后悔报了高中没报中专吧?”
王建昆道:“这有什么后悔的,以后等考上大学,工作比中专出来的更好。”
王建昆母亲为什么这么问呢?
因为1981年这个时间节点,农村人普遍认为读中专比读高中好,因为中专3年毕业就会分配工作,拿上铁饭碗。
而读高中3年,如果没考上大学,那么国家是不安排工作的,需要自己找,而且很大概率找的工作没有中专毕业分配的好,很大概率没有编制。
如果考上大学,那还要再读4年书,虽然大学毕业生分配的工作更好,但跟中专比也没有差异很大。
而且现在大学的录取率是特別低的,只有10%左右。当年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接近3百万人,而招收的学生不到30万。
而且高考前还有预考,没达到水平线以上的甚至都没资格参加高考,只能选择復读或者直接拿个高中毕业证。
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情况,农村和小城镇的学生学习好的大部分都选择考中专,只有成绩中等偏上的才考高中,而大城市则相反,成绩好的选择考高中並准备考大学。
因为城市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家庭条件大幅超越农村。上面说的录取率10%,那是平均值,城市至少是20%左右,农村及小城镇能有5%那都是老师认真负责,学生自学能力强的地方。
而王建昆成绩这么好,又为什么选择读高中呢?一个原因就是他家条件还算可以,爷爷是生產队长,父亲当小队长,奶奶在家照顾自留地,也只有一个妹妹,负担少。另一个原因是他母亲是知青,也是有文化的,跟他讲过大城市的繁华,让他有出去闯一闯的念头,而且他成绩很好,有那个自信能考上大学。
聊了几分钟,剩下的两道菜也出锅了,王建昆和母亲一人端一盘来到正屋,奶奶和妹妹在后面拿饭甑和碗筷也隨后到来。
饭桌上爷爷和爸爸让王建昆也倒了半杯酒,一起碰了个杯。爷爷说:“昆哩,祝你考得好成绩,为我们家爭光了,希望你读高中后继续努力,考个好大学。”
王建昆回道:“爷爷,你放心吧,我肯定会更用功的,到时考到bj的大学,十里八乡都会知道我们家出了个大学生。” ↑返回顶部↑
似乎这种调动图案也是要消耗精力的,王建昆在感觉到自己脑门又在不断流汗后停止了对图案的操作,睁开了眼睛。
此时太阳已经西斜,本想再研究下脑海中的图案,但想到今天刚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爸妈肯定会做好吃的。
那还等什么,赶紧回家,不然好吃的要被嘴馋的妹妹吃光光了;图案可以有时间再研究,刚才再次闭眼在脑海中回想,分好类的图案没有变化,说明图案不会消失。
於是王建昆爬下大青石,洗洗脸,哼著不知名的小调开始回家。
此时太阳西斜,微风徐徐,从后山腰往下看,生產队里一家家厨屋都冒起了青烟,空气中带有米饭的清香。
来到家门口,只见正屋的四方桌上,爷爷和父亲已经就著一小碟生米喝上了。
看到王建昆回来,爷爷王顺祥开口笑著说道:“昆哩,回来啦,快去厨屋里端菜,有你最爱吃的石斑鱼(溪石斑,淡水小鱼)。”
王建昆喊了声爷爷和爸爸,答应著往厨屋走去。刚到厨屋门口,就闻到石斑的香味,以及妹妹嘴里咬著的锅巴的焦香。
妹妹王春香看到王建昆来了后,赶紧双手护著嘴边的锅巴,因为怕王建昆抢。
本来今天的锅巴是轮到王建昆的,他和妹妹说好锅巴的安排是放假在家时两人轮流吃,初中不放假时妹妹吃(因为王建昆初中要住校),而妹妹才读五年级,走读。昨天就是妹妹吃的,今天看到王建昆不在,她忍不住,趁奶奶和妈妈没注意,抢先拿在手里吃了起来。
王建昆见状没有说什么,只是对妹妹露了个气急败坏的表情,就跟奶奶和妈妈打了个招呼说到:我来端菜。
母亲岑娟正在灶台口烧火,奶奶正在拨动锅铲,灶台边上有已经烧好的两个菜,红烧石斑,红辣椒炒腊肉,锅里正在炒的是长缸豆,还有一个丝瓜准备和鸡蛋一起烧汤。
王建昆已经在流口水了,红烧鱼和腊肉平常可不容易吃到,就算爷爷是生產队队长也不行。因为此时的生產力低下,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种油菜,因为没有化肥,油菜种也不好,种了也打不了多少油,水稻亩產也不高,年景好的时候也才500多斤一亩,幸好这几年开始不再搞斗爭,大家都想著多打点粮食,自留地多翻翻,这才吃得饱。
跑了两趟,將红烧鱼和辣椒炒腊肉端上四方桌,然后又跑到厨房,跟母亲和奶奶妹妹他们聊天。
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学习,母亲和奶奶於是对妹妹一顿说,因为妹妹成绩不好,平常在班里只是中游水平,而王建昆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年级第一,这次中考更是考了全县第三名。所以妹妹一听到学习就头疼,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哥哥做比较,日子自然不好过。不过也就是在学习上说说她,其他待遇与她与哥哥都是平齐的,因为母亲是有文化的人,是中专毕业的,因为一些原因下乡做了知青,所以不会重男轻女。
话说到这,母亲问王建昆道:“昆哩,你不后悔报了高中没报中专吧?”
王建昆道:“这有什么后悔的,以后等考上大学,工作比中专出来的更好。”
王建昆母亲为什么这么问呢?
因为1981年这个时间节点,农村人普遍认为读中专比读高中好,因为中专3年毕业就会分配工作,拿上铁饭碗。
而读高中3年,如果没考上大学,那么国家是不安排工作的,需要自己找,而且很大概率找的工作没有中专毕业分配的好,很大概率没有编制。
如果考上大学,那还要再读4年书,虽然大学毕业生分配的工作更好,但跟中专比也没有差异很大。
而且现在大学的录取率是特別低的,只有10%左右。当年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接近3百万人,而招收的学生不到30万。
而且高考前还有预考,没达到水平线以上的甚至都没资格参加高考,只能选择復读或者直接拿个高中毕业证。
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情况,农村和小城镇的学生学习好的大部分都选择考中专,只有成绩中等偏上的才考高中,而大城市则相反,成绩好的选择考高中並准备考大学。
因为城市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家庭条件大幅超越农村。上面说的录取率10%,那是平均值,城市至少是20%左右,农村及小城镇能有5%那都是老师认真负责,学生自学能力强的地方。
而王建昆成绩这么好,又为什么选择读高中呢?一个原因就是他家条件还算可以,爷爷是生產队长,父亲当小队长,奶奶在家照顾自留地,也只有一个妹妹,负担少。另一个原因是他母亲是知青,也是有文化的,跟他讲过大城市的繁华,让他有出去闯一闯的念头,而且他成绩很好,有那个自信能考上大学。
聊了几分钟,剩下的两道菜也出锅了,王建昆和母亲一人端一盘来到正屋,奶奶和妹妹在后面拿饭甑和碗筷也隨后到来。
饭桌上爷爷和爸爸让王建昆也倒了半杯酒,一起碰了个杯。爷爷说:“昆哩,祝你考得好成绩,为我们家爭光了,希望你读高中后继续努力,考个好大学。”
王建昆回道:“爷爷,你放心吧,我肯定会更用功的,到时考到bj的大学,十里八乡都会知道我们家出了个大学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