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北伐之后(2 / 3)
而且这种驻防方式,军费开支也大的离谱,必须用內卫农垦兵把这些主力替换出来,將这些野战主力从地方驻防的任务中解放出来。
另外鲁锦还打算搞军改呢,要把各主力野战军全都裁军缩编,改成纯火器军队,如果一直让他们在北方驻防的话,他还怎么军改?
因此鲁锦给山西、山东两省下了一道政令,排查两省的无地,或少地的单身男青年,明年各自整编出七个师的兵力,也就是两个省各出94500人,共计十八万九千人的兵力,组建农垦兵团,向北方移民。
其中山东的七个师,在天津放一个,天津目前还叫海津镇,只有几千人口,而天津的大沽口又是南粮北运的海路重要节点,如此海路要衝,必须要充实人口,因此要在这里移民一个师,共13500人。
另外辽东半岛的金州、盖州、復州这边也要放一个,每个师有三个团,一个团就是一个县,这样移民一个师过去,几年之后就能撤军屯,改府县了。
还有鸭绿江西边的东寧府,也就是后世的丹东地区,这里也要移民一个师,新设三个县,不仅是为了给当地驻军提供粮草,减轻军费开支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接替主力军的驻守任务,这样把驻守在鸭绿江沿线的刘福通暂编第十一集团军替换出来,让野战主力腾出手来之后,就可以隨时南下收拾高丽了。
除了这三个师外,剩下的四个师,两个放在瀋阳到四平一线,另外两个放到松州(赤峰),大寧,到全寧(通辽)一带,增加北方的人口,一来减轻驻军的粮食压力,二来让主力军腾出手来,方便將来逐步向北继续推进。
山西的七个师,其中四个移民到河套地区,另外三个移民到张家口到应昌路一带,也就是后世的锡林浩特附近。
目前北伐之后北方的战略態势,大明只在河套最东侧边缘占了个边,西边不是不去占,而是那里现在根本就是无人区,连人口都没有还怎么驻军?所以这次一次性向河套移民四个师,按照一个团就是一个县的编制,这四个师就能在河套新建12个县,逐步向西把河套占满,同时徐达的主力军也可以向西进兵,挡到移民的最外围去,將整个河套平原彻底变成后方。
当然只靠这么点人口肯定还是站不稳,像这样的移民活动,今后还要持续进行。
另外还有农垦兵团的编制问题,所有新设的,用来移民的农垦兵团,服役期五年,五年之內吃大锅饭,一起开垦土地,一起筑城,期间没有军餉,耕种土地產出的粮食,一部分上交军仓,一部分给他们自己食用。
五年之后就地转为民籍,每人分五十亩地,按统一税率交税,但仍归兵团管辖,暂不设行省。
第一次肯定是移民最多的,等今后就是每年一两个师,持续向外移民了,一轮赶著一轮向外拓展,逐步充实北方边塞人口。
等什么时候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再改为鲁锦计划的河套省和靖塞省。
忙完了这些军事上的安排,鲁锦就再次把注意力放在了教育和工业上面。
目前宋濂和陈遇等人负责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已经编的差不多了,数学教材则是交给鲁锦的两个弟子孟智方和陶广义负责的,也已经快要编写完成,就等著鲁锦最后审核一下,便可以刊印发行。
但是想要支撑鲁锦的这个教育普及的计划,只编出书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工业辅助,否则连印那么多书的纸张都造不出来,那还普及个屁的教育。
小学五年制教育,每个学年分上下两册,这就需要十本书,另外还有一门小学歷史,总共上下两册,一门自然和一门地理,也是上下两册,这就是十六本书。
哪怕一年只印一个学期的两册,按照之前计算的人口和学校规模,暂时大概每个县一所小学的数量,一年也至少要印刷几千万册教材,而且还得免费发放,否则让学生自费,他们肯定是买不起的。
按照原歷史上大明巔峰每年大概一千万张纸的產量,想要印刷这么多书是肯定不现实的,所以只能开掛,想办法提高生產力了。
公元4051年,西历1354年,大明元年,腊月二十,临近年关放假的最后几天,就这鲁锦还没休息,而是叫了一帮人到皇宫大政殿东侧的昭文殿,也即內阁办公地点,一起审阅这些新编的教材。
除了李善长、冯国用,还有负责编书的宋濂,陈遇,孟智方,陶广义等人,就连新来的叶琛也被叫了过来一起审稿。
眾人围坐在一个长条会议桌周围,各自拿了一册书稿审阅,看完之后再传给其他人互相交换著看,並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一会方便提意见。
鲁锦也在上首翻看著教材书稿,不过他只是大略看了一下,就等著別人提意见了,毕竟这些教材本来就是按照他的要求编写的,肯定对他自己的胃口,但对不对其他人的胃口就不好说了。
除了教材之外,鲁锦最关心的还有教案,想要普及教育,光有学生和教材还不够,还得有大量的教师,怎么快速培养那么多教师?这就只能靠教案了。
教师不精通也没关係,只要先编好教案,然后按照教案照本宣科就是,把上课的流程,要讲的知识点全都写下来,教师只是负责念书的机器,是流水线工人,这才是工业化的教育模式。
鲁锦在上面看著教案的书稿,其他人则是看著教材的书稿频频皱眉,李善长对语文教材倒是没什么意见,但看完数学之后就苦笑著摇头了,这数学比以前可太难了。
唐朝科举便有明算科,宋朝也差不多,但都被视为小道杂学,即便你明算科考的再好,最多也只能给个末流的九品小官,而儒学才被视为科举的大道,前三甲的进士最低也是八品官起步,前二甲的进士甚至可以直接赐七品的县令官职,这起点可就高得多了,而鲁锦现在却把数学抬高到和儒学並重的程度,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即便如此,李善长这些人好歹也提前知道鲁锦要改革教育方式的意图,新来的叶琛就是完全表示震惊了。
小学语文的一年级课本一上来就是什么拼音,而不是他熟悉的千字文,三字经,见到那些歪歪扭扭的拼音符號,看的他直皱眉头,后面的课文也多是诗词和各种文章的节选,而且还比较偏白话文,甚至就连生字也多是以俗体字(简体字)为准,这变化可太大了。 ↑返回顶部↑
另外鲁锦还打算搞军改呢,要把各主力野战军全都裁军缩编,改成纯火器军队,如果一直让他们在北方驻防的话,他还怎么军改?
因此鲁锦给山西、山东两省下了一道政令,排查两省的无地,或少地的单身男青年,明年各自整编出七个师的兵力,也就是两个省各出94500人,共计十八万九千人的兵力,组建农垦兵团,向北方移民。
其中山东的七个师,在天津放一个,天津目前还叫海津镇,只有几千人口,而天津的大沽口又是南粮北运的海路重要节点,如此海路要衝,必须要充实人口,因此要在这里移民一个师,共13500人。
另外辽东半岛的金州、盖州、復州这边也要放一个,每个师有三个团,一个团就是一个县,这样移民一个师过去,几年之后就能撤军屯,改府县了。
还有鸭绿江西边的东寧府,也就是后世的丹东地区,这里也要移民一个师,新设三个县,不仅是为了给当地驻军提供粮草,减轻军费开支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接替主力军的驻守任务,这样把驻守在鸭绿江沿线的刘福通暂编第十一集团军替换出来,让野战主力腾出手来之后,就可以隨时南下收拾高丽了。
除了这三个师外,剩下的四个师,两个放在瀋阳到四平一线,另外两个放到松州(赤峰),大寧,到全寧(通辽)一带,增加北方的人口,一来减轻驻军的粮食压力,二来让主力军腾出手来,方便將来逐步向北继续推进。
山西的七个师,其中四个移民到河套地区,另外三个移民到张家口到应昌路一带,也就是后世的锡林浩特附近。
目前北伐之后北方的战略態势,大明只在河套最东侧边缘占了个边,西边不是不去占,而是那里现在根本就是无人区,连人口都没有还怎么驻军?所以这次一次性向河套移民四个师,按照一个团就是一个县的编制,这四个师就能在河套新建12个县,逐步向西把河套占满,同时徐达的主力军也可以向西进兵,挡到移民的最外围去,將整个河套平原彻底变成后方。
当然只靠这么点人口肯定还是站不稳,像这样的移民活动,今后还要持续进行。
另外还有农垦兵团的编制问题,所有新设的,用来移民的农垦兵团,服役期五年,五年之內吃大锅饭,一起开垦土地,一起筑城,期间没有军餉,耕种土地產出的粮食,一部分上交军仓,一部分给他们自己食用。
五年之后就地转为民籍,每人分五十亩地,按统一税率交税,但仍归兵团管辖,暂不设行省。
第一次肯定是移民最多的,等今后就是每年一两个师,持续向外移民了,一轮赶著一轮向外拓展,逐步充实北方边塞人口。
等什么时候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再改为鲁锦计划的河套省和靖塞省。
忙完了这些军事上的安排,鲁锦就再次把注意力放在了教育和工业上面。
目前宋濂和陈遇等人负责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已经编的差不多了,数学教材则是交给鲁锦的两个弟子孟智方和陶广义负责的,也已经快要编写完成,就等著鲁锦最后审核一下,便可以刊印发行。
但是想要支撑鲁锦的这个教育普及的计划,只编出书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工业辅助,否则连印那么多书的纸张都造不出来,那还普及个屁的教育。
小学五年制教育,每个学年分上下两册,这就需要十本书,另外还有一门小学歷史,总共上下两册,一门自然和一门地理,也是上下两册,这就是十六本书。
哪怕一年只印一个学期的两册,按照之前计算的人口和学校规模,暂时大概每个县一所小学的数量,一年也至少要印刷几千万册教材,而且还得免费发放,否则让学生自费,他们肯定是买不起的。
按照原歷史上大明巔峰每年大概一千万张纸的產量,想要印刷这么多书是肯定不现实的,所以只能开掛,想办法提高生產力了。
公元4051年,西历1354年,大明元年,腊月二十,临近年关放假的最后几天,就这鲁锦还没休息,而是叫了一帮人到皇宫大政殿东侧的昭文殿,也即內阁办公地点,一起审阅这些新编的教材。
除了李善长、冯国用,还有负责编书的宋濂,陈遇,孟智方,陶广义等人,就连新来的叶琛也被叫了过来一起审稿。
眾人围坐在一个长条会议桌周围,各自拿了一册书稿审阅,看完之后再传给其他人互相交换著看,並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一会方便提意见。
鲁锦也在上首翻看著教材书稿,不过他只是大略看了一下,就等著別人提意见了,毕竟这些教材本来就是按照他的要求编写的,肯定对他自己的胃口,但对不对其他人的胃口就不好说了。
除了教材之外,鲁锦最关心的还有教案,想要普及教育,光有学生和教材还不够,还得有大量的教师,怎么快速培养那么多教师?这就只能靠教案了。
教师不精通也没关係,只要先编好教案,然后按照教案照本宣科就是,把上课的流程,要讲的知识点全都写下来,教师只是负责念书的机器,是流水线工人,这才是工业化的教育模式。
鲁锦在上面看著教案的书稿,其他人则是看著教材的书稿频频皱眉,李善长对语文教材倒是没什么意见,但看完数学之后就苦笑著摇头了,这数学比以前可太难了。
唐朝科举便有明算科,宋朝也差不多,但都被视为小道杂学,即便你明算科考的再好,最多也只能给个末流的九品小官,而儒学才被视为科举的大道,前三甲的进士最低也是八品官起步,前二甲的进士甚至可以直接赐七品的县令官职,这起点可就高得多了,而鲁锦现在却把数学抬高到和儒学並重的程度,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即便如此,李善长这些人好歹也提前知道鲁锦要改革教育方式的意图,新来的叶琛就是完全表示震惊了。
小学语文的一年级课本一上来就是什么拼音,而不是他熟悉的千字文,三字经,见到那些歪歪扭扭的拼音符號,看的他直皱眉头,后面的课文也多是诗词和各种文章的节选,而且还比较偏白话文,甚至就连生字也多是以俗体字(简体字)为准,这变化可太大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