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上流就得配下流。……(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从不曾有人怀疑过,《治国论》的作者另有其人。
  这部被奉为“经国大典”的策论,自问世起便高悬于翰林院正堂,被天下士子争相传抄。
  字里行间流淌着“民胞物与”的仁政思想,蕴含着“致君尧舜”的儒家抱负。
  这样一部煌煌巨著,其署名若是清流党的青年俊彦、士子楷模——秦子衿,自是水到渠成,理所应当。
  谁能想到,这部被士林奉为圭臬的圣贤书,竟出自顾怀玉之手?
  如今的顾相在民间声誉大振。
  巧赈灾斩乌维平粮价,桩桩件件都办在百姓心坎上,市井小民提起顾相,哪个不道一声“青天”?
  但在读书人的眼中,这位宰执大人始终毁誉参半。
  他不出身科举,不尊孔孟之道,朝堂之上言行肆意,甚至曾公然废过祖制,逼得整个士林“哀鸿遍野”。
  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写出《治国论》?
  陈太后一言九鼎,金口玉言不容置疑。
  秦子衿面如死灰,当廷认罪。
  天下的士子,就算不愿信,也不得不信。
  那个他们曾奉若神明、万口传颂的青年俊彦,竟是个靠剽窃他人成果起家的欺世盗名之徒。
  而他们口诛笔伐的“权奸佞臣”,才是那个在风雨如晦中独撑社稷的栋梁。
  人在发现自己被骗时最愤怒。
  而当欺骗他们的,是他们曾最信任、最仰慕、最甘愿为之辩护的人——那愤怒,便会像烈火燎原般迅速蔓延,烧得整个士林天翻地覆。
  最先掀桌子的,正是那些为他摇旗呐喊、口口声声维护他清誉的人。
  京城内外,当夜便燃起无数火堆。
  那火堆上焚烧的正是印着“秦子衿”署名的《治国论》,原本是士子案头的圭臬典范,如今却成了打脸的耻辱之证。
  书坊掌柜们连夜撤下所有秦氏著作,生怕慢了一步就会惹祸上身。
  翰林院更是急不可待地磨去题名碑上秦子衿的名字,仿佛此人从未存在过。
  行刑的这一日,菜市口人山人海。
  这些平日连杀鸡都不忍直视的读书人,此刻却挤在刑场最前排。
  他们要看清楚秦子衿的每一寸血肉如何被利刃分割,要亲眼见证这个欺骗了他们十年之久的伪君子,如何为这场惊天骗局付出代价。
  那一场磔刑,血肉横飞,却无人掩面。
  反倒听说有士子当场赋诗一首,取名《观伪君子之死》。
  尾句写得冷酷至极:“昔日儒衣堪遮丑,今朝刽子手最公侯。”
  消息像长了翅膀,当天就传到了裴靖逸耳中。
  《治国论》他早些年自然是读过的,只不过他不是读书人,也不懂什么孔孟之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