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金蝉子九世问心(5.3k)(3 / 4)
菩萨望其背影,嘆道:“金蝉子,你虽诚心,然机缘未至。莫说到不得灵山,纵取得真经归来,东土眾生,末法障重,亦难劝化。经云:『南阎浮提眾生,末法时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宝,不重父母,无有三纲,五伦杂乱——』阿弥陀佛!””
隨即菩萨亦腾云而去。
却说金蝉子又歷经千辛万苦,艰难前行。忽见前方弱水三千,但见那:
水流一似地翻身,浪滚却如山耸背。洋洋浩浩,漠漠茫茫,十里遥闻方丈洪。
正是流沙河界。
金蝉子驻足岸边,无可奈何,哀嘆道:“如此恶水,贫僧浊骨凡胎,怎生得渡?”
恰在此时,河中哗喇喇一声响亮,水波里跳出一个怪来。只见他生得青不青,黑不黑,一张晦气色脸一一正是被贬下界的捲帘大將,即后来的沙和尚。
若非阴差阳错,前番得李修安开导迷途知返,只怕金蝉子当下便被他掳入河底吃了。
金蝉子见了,惊得跌坐在地,面如土色。
捲帘大將上了岸,却只是將他扶起,安慰道:“长老,你莫怕,我不是妖邪,我本是灵霄殿下侍鑾舆的捲帘大將。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才变得这般模样,也曾自暴自弃,为妖作怪。幸得三生有幸,遇一道长诚心劝化,如今迷途知返,再不行伤生害命之事。”
此时如来尚未发话寻取经人,观音亦未到流沙河,更不曾提及猴子之事。
金蝉子闻言,心神稍定,合掌道:“阿弥陀佛!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哉,善哉!”
捲帘大將还礼问道:“敢问长老,何故至此?”
金蝉子回道:“贫僧欲往西天大雷音寺求取真经,敢问尊神,可有渡河之法?”
捲帘大將闻听“取经”二字,陡然一证,急劝道:“长老还是回去吧!若是旁人倒还罢了,既是取经人,绝难过此河。若不听吾劝,必有杀身之祸!”
金蝉子大惊失色,忙问其故。
捲帘大將嘆道:“不瞒长老,我曾吃过四个取经人。那取经人的头骨不同寻常,遇水不沉。我曾將头骨编作筏子,送道长过河。自听道长教诲,我已不再吃人,只积善行德。”
“你若非取经人,送你过河也无不可。可你偏偏是取经人,此河断难渡过。”
金蝉子闻有渡河之法,先是一喜,復又不解:“尊神何出此言?他人能过,为何取经人反过不得?”
捲帘大將沉吟道:“长老有所不知。自送道长过河,一两百年间,又遇两位如你一般的取经人,亦求我渡河。”
“彼时我不知因果,秉持行善之念,欣然应允。谁知两次皆生意外。我这流沙河径过八百里,上下千方里之遥。我教取经人立於髏筏上,自家在水下护持。初时顺利,待行过五六百里,忽有无数水怪鱼精自上下两游聚来,如饿狼见羊,对筏上人虎视耽耽。我虽尽力护佑,奈何彼辈虽无法力,却数目眾多,独木难支,终將取经人拱落水中,顷刻分食殆尽,尸骨沉底,惟余头骨浮水。因此又多了两个骷髏。”
言此,又忍不住嘆息一声道:“两次皆是如此,显是天意,此处非取经之路。长老听我一句,从哪来,回哪里去罢。”
金蝉子闻听此言,又惊文怕,然正如捲帘大將所言,这河上下又有千方里之远,那千万里之外必然亦是连著河海,如此这般哪里有路可绕,他自出寺便发大愿:“不得真经,绝不回头;若有动摇,便坠十八层地狱!”
金蝉子四顾仿徨,忽跪地顶礼道:“他人既渡得,贫僧如何渡不得?前番二位同道之人或是时运不济,恰逢水怪洄游。贫僧实无他路,万望尊神渡我过河。他日见得佛祖,必稟明恩德!”
捲帘大將摇头摆手道:“不可不可!此番再不敢渡取经人。你若再溺亡,岂非又是我的罪过?”
金蝉子道:“此乃贫僧一意如此,与尊神何干?纵使溺水而亡,乃是贫僧自找,不干尊神之事。”
沙僧道:“我乃戴罪之身,岂敢称尊?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著。你既知凶险,何苦一意孤行?纵过得此河,前路凶险更多,岂能轻易见佛?”
金蝉子坚定道:“东土之地,犹如地狱。贫僧不忍见此,遂发宏愿,定取真经。一世不行,便两世、三世此志十世不改!””
闻此,捲帘大將颇有动容,被其打动,嘆了一声,沉吟道:“也罢,我若不渡你,你定也不会罢休,务必仔细小心,若真有意外,我早已忠告在前,你休要怪我。”
金蝉子感激不尽,连道:“不怪,不怪,岂敢怪你。” ↑返回顶部↑
隨即菩萨亦腾云而去。
却说金蝉子又歷经千辛万苦,艰难前行。忽见前方弱水三千,但见那:
水流一似地翻身,浪滚却如山耸背。洋洋浩浩,漠漠茫茫,十里遥闻方丈洪。
正是流沙河界。
金蝉子驻足岸边,无可奈何,哀嘆道:“如此恶水,贫僧浊骨凡胎,怎生得渡?”
恰在此时,河中哗喇喇一声响亮,水波里跳出一个怪来。只见他生得青不青,黑不黑,一张晦气色脸一一正是被贬下界的捲帘大將,即后来的沙和尚。
若非阴差阳错,前番得李修安开导迷途知返,只怕金蝉子当下便被他掳入河底吃了。
金蝉子见了,惊得跌坐在地,面如土色。
捲帘大將上了岸,却只是將他扶起,安慰道:“长老,你莫怕,我不是妖邪,我本是灵霄殿下侍鑾舆的捲帘大將。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才变得这般模样,也曾自暴自弃,为妖作怪。幸得三生有幸,遇一道长诚心劝化,如今迷途知返,再不行伤生害命之事。”
此时如来尚未发话寻取经人,观音亦未到流沙河,更不曾提及猴子之事。
金蝉子闻言,心神稍定,合掌道:“阿弥陀佛!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哉,善哉!”
捲帘大將还礼问道:“敢问长老,何故至此?”
金蝉子回道:“贫僧欲往西天大雷音寺求取真经,敢问尊神,可有渡河之法?”
捲帘大將闻听“取经”二字,陡然一证,急劝道:“长老还是回去吧!若是旁人倒还罢了,既是取经人,绝难过此河。若不听吾劝,必有杀身之祸!”
金蝉子大惊失色,忙问其故。
捲帘大將嘆道:“不瞒长老,我曾吃过四个取经人。那取经人的头骨不同寻常,遇水不沉。我曾將头骨编作筏子,送道长过河。自听道长教诲,我已不再吃人,只积善行德。”
“你若非取经人,送你过河也无不可。可你偏偏是取经人,此河断难渡过。”
金蝉子闻有渡河之法,先是一喜,復又不解:“尊神何出此言?他人能过,为何取经人反过不得?”
捲帘大將沉吟道:“长老有所不知。自送道长过河,一两百年间,又遇两位如你一般的取经人,亦求我渡河。”
“彼时我不知因果,秉持行善之念,欣然应允。谁知两次皆生意外。我这流沙河径过八百里,上下千方里之遥。我教取经人立於髏筏上,自家在水下护持。初时顺利,待行过五六百里,忽有无数水怪鱼精自上下两游聚来,如饿狼见羊,对筏上人虎视耽耽。我虽尽力护佑,奈何彼辈虽无法力,却数目眾多,独木难支,终將取经人拱落水中,顷刻分食殆尽,尸骨沉底,惟余头骨浮水。因此又多了两个骷髏。”
言此,又忍不住嘆息一声道:“两次皆是如此,显是天意,此处非取经之路。长老听我一句,从哪来,回哪里去罢。”
金蝉子闻听此言,又惊文怕,然正如捲帘大將所言,这河上下又有千方里之远,那千万里之外必然亦是连著河海,如此这般哪里有路可绕,他自出寺便发大愿:“不得真经,绝不回头;若有动摇,便坠十八层地狱!”
金蝉子四顾仿徨,忽跪地顶礼道:“他人既渡得,贫僧如何渡不得?前番二位同道之人或是时运不济,恰逢水怪洄游。贫僧实无他路,万望尊神渡我过河。他日见得佛祖,必稟明恩德!”
捲帘大將摇头摆手道:“不可不可!此番再不敢渡取经人。你若再溺亡,岂非又是我的罪过?”
金蝉子道:“此乃贫僧一意如此,与尊神何干?纵使溺水而亡,乃是贫僧自找,不干尊神之事。”
沙僧道:“我乃戴罪之身,岂敢称尊?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著。你既知凶险,何苦一意孤行?纵过得此河,前路凶险更多,岂能轻易见佛?”
金蝉子坚定道:“东土之地,犹如地狱。贫僧不忍见此,遂发宏愿,定取真经。一世不行,便两世、三世此志十世不改!””
闻此,捲帘大將颇有动容,被其打动,嘆了一声,沉吟道:“也罢,我若不渡你,你定也不会罢休,务必仔细小心,若真有意外,我早已忠告在前,你休要怪我。”
金蝉子感激不尽,连道:“不怪,不怪,岂敢怪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