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拜非一佛,求非一经 (4k)(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78章 拜非一佛,求非一经 (4k)
  话说南瞻部洲东土之地,正值南北朝中后期,干戈扰攘,征伐不息,黎民涂炭。
  西魏都城长安有座净觉寺,原是北魏道武帝敕建之宝剎,至西魏时,朝廷崇佛之风犹盛。此寺歷两朝皇恩,地位自是尊隆无比。
  后遭北周灭佛之厄,殿宇倾颓;直至唐太宗朝时,晋王李治为报母恩,敕令重建,更名为慈恩寺。
  玄奘即金蝉子的第十世正是在此寺主持寺务,领管佛经校译,此是后话,表过不提。
  正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那金蝉子第九世托生为此寺僧人,平日乐善好施,素有贤名。
  是年夏秋之交,长安郊野蝗灾大作,数不尽的田禾遭毁,近半佃户颗粒无收。
  然净觉寺却坐拥良田百顷,平素又兼得皇家赏赐、信眾供奉,仓积粟霉烂无数。
  九世金蝉子见灾民悽苦,遂向住持恳请开仓賑济,减免佃租,以彰佛法慈悲。
  然被主持断然拒绝,住持摇首道:“汝怀善念固然可嘉,却不知世事如阴阳相生。若开此例,灾民必如蝗蚁蜂拥而至,纵有金山银山,亦难填欲壑。”
  “你虽有善念,佛法亦精,却也不懂世道人心。”
  金蝉子合掌辩道:“人非草木,岂可类同虫?贫僧愿联袂诸寺,奏请朝廷共行賑济,既解民困,又护寺產,岂非两全?”言毕又呈上连夜所擬賑灾章程。
  住持却警也不警,抚其肩嘆道:“此事实难矣。汝当以校译佛经为本业,莫再妄议。
  待你功成时,圣上定然龙顏大悦,必有嘉奖重赏,此方是你之本职。”
  言罢,不等金蝉子再言,自个径去。
  金蝉佇立良久,唱然长嘆:“校译佛经,弘扬佛法,本为教化世人,稳定人心,劝人行善,如今自家这般见死不救,漠然冷漠,有违教旨,又何以教化世人?正所谓度人需先度己。阿弥陀佛!”
  嘆息良久,金蝉子又来后院找管事长老,本意欲与管辖寺庙土地的圆明长老商议,即便不能免去佃租,唯愿至少减去一半。
  他方踏入院子,恰见一队灾民正苦苦哀求管事长老减免部分今年的佃租,因实在是交不上。
  长老却是无动於衷,呵斥佃户道:“有佃有还,此乃天经地义之事,若今日答应了你等,彼等佃户见了亦皆求减免,然吾寺庙比丘三千,一人一嘴亦有三千张嘴吃饭,皆赖此生存,吾不曾要求你等额外布施已是开恩,怎能反教吾减免粮食耶?”
  言罢,竟唤武僧驱赶百姓,那长老犹不放心,又唤来领头武僧,叫他等带人前往佃户家中催收,若他等不及时交粮,便儘早將由地收回。
  金蝉子睹此情形,磋嘆不已,幡然醒悟:一寺眾人,耽於私利,贪图享乐,与世俗世家兼腐吏何异?心中何曾真存我佛!
  於此,后世有诗名《弓僧》日:靡靡步康衢,碟碟问流俗。
  谁將今日財,愿易来世福。
  休论身善恶,佛眼重金玉。
  金蝉子对此好不失望,往后又拜访长安城其他寺庙,因当朝支持,佛教地位崇高,寺庙兴盛,仅长安城的大寺大院便有四百座以上。
  金蝉子却是愈发失望,那些寺庙一眾僧人与净觉寺大同小异,乃一丘之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金蝉子嘆日:“以佛名行敛財之事,非我佛门弟子,实波旬门徒耳。其害之烈,尤胜蝗灾。”
  平心而论,这一世的金蝉子看得透彻,果不其然,数十年后北周武帝灭佛,盖因全国寺庙四万,僧侣逾二百万,而民户不过千万。
  金蝉子见此遂上书朝廷,请汰劣僧,还田於民。
  这封书信在僧人眼中可谓是大逆不道,自然不曾递到皇帝手中,净觉寺主持更是认定他离经叛道,夺了他僧,將他赶出寺庙,亦不准他再留在长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