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在中美文学论坛上的发言(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客气,我也姓刘,说不定咱们五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呢!”
  下午开完会刘一民率先走出了会场,美国代表厄尔问刘一民怎么这么急。
  刘一民笑道:“我接我妻子下班!”
  朱霖怀孕以后,院里面已经不再给她安排演出,也不在新戏里面饰演角色,所以现在每天雷打不动的五点半下班。
  到了人艺,朱霖笑着坐在了车的后座上:“刘老师,今天开会开的怎么样?”
  “很无聊,我都快睡着了。”刘一民笑着说道。
  “怎么个无聊?”
  “论文啊,就是不讲人话,一个个拿着自己的论文讲来讲去,能不无聊吗?”
  朱霖笑道:“那我回去给煮碗鸡汤补补。”
  第二天,刘一民再次准时来到了万寿庄宾馆。今天大家来了之后都是直接进会议室等着,还有熟悉的就坐在一起互相聊天。
  刘一民又坐到了朱光遣旁边,美国代表团团长厄尔直接看向了刘一民:“教授.刘,钱讲了和而不同,希望一会儿咱们可以坦诚交流。”
  “我这个人最喜欢坦诚,不喜欢那种弯弯绕。”
  会议一开始大家还比较和谐,相互寒暄了一下,可是很快就开始你来我往起来了。
  厄尔问道:“刘,听说你对你们中国文学跟世界文学隔绝不认可?”
  “厄尔教授,美国文学不是世界文学,我觉得每个国家的文学都是基于这个国家的独特文明的基础上,当然美国文学的根不在美国,在世界各地,有欧洲的,有非洲的,也有亚洲。
  同样,也是中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共同组成了世界文学,所以哪里有隔绝一说?”
  “我觉得你们中国文学跟政治联系过于密切,甚至说是依附于政治存在。”
  “厄尔教授,美国文学作品同样跟政治联系密切,另外跟宗教思想联系也非常密切。今天参会的各位,我认为中美文学交流是互相学习,美国文学应该同样向中国文学学习。”
  史密斯笑着问道:“学习什么呢?依附于政治吗?”
  “史密斯教授,我认为美国文学第一要学习,乡土文学思想。美国的城市是钢铁水泥工业化,对机器文明的追求导致美国乡村传统的消失,文学开始如同工业产品一样被创造出来。我觉得应该学习中国的乡土文学,去寻求人心底的美,去为人的思想寻求一个归宿。
  第二、则是祛除宗教愚弄思想,缺乏根本的批判精神。目前美国文学喜欢搞揭露,搞批判,但大多都是处于表面,对于造成问题根源的问题没有直视。如同海洋的冰山,冰山下面根本没人去触碰。
  基d教思想太浓,例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去批判造成小女孩儿去世的原因,而是通过描写卖火柴小女孩在死亡过程中的幻想,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这是一种典型的基d教思想。”
  “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史密斯说道。
  “这时候大家承认存在差异了?”刘一民嘴角一勾。
  “那只是童话!”
  “童话更不行,你们从小就在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
  史密斯耸了耸肩,转聊其他的话题。另一名美国教授谈论,中国人似乎很不愿意去相信别人。
  “比如,我遇见华裔,我讲前面的路被堵死了,走不过去了。美国人就会立即调头,而华裔则会继续往前走,直到看到确实堵了,甚至认为万一此时不堵了,抱有侥幸心理。”
  刘一民看这名教授还是看向他的,于是回答道:“这不是不相信,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立精神,你们美国也不讲究个体思想独立吗?我们中国人自古有一种靠自己的精神,愿意去直面困难,想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苏联人说我们不行,此路不通,但我们迎难而上,创造出了‘boom’。这也是你们美国人向我们学习的精神之一,我们不依赖于上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