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丰泽园终身免费VIP(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随着《人民文艺》销量持续走高,《传奇大掌柜》的讨论度也是越来越高。
  而故事的发生地丰泽园更是热闹,不少人过来看历经风雨几十年的丰泽园。
  丰泽园每天的食客数量比上个月高了好几倍,葱烧海参是被点最多的菜。
  一时间,丰泽园成为燕京第一大酒楼,名气压了老莫、全聚德一大头。
  丰泽园总经理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通过报纸向刘一民喊话:“刘一民同志将是丰泽园终身免费的食客,无论多少人,无论吃什么,只要刘一民同志在,全部免费。”
  并且总经理讲述了刘一民为了写出这篇小说,待在后厨采风,汗水打湿衣背的故事。
  为了写好书学会了葱烧海参和乌鱼蛋汤两道名菜,这件事情成为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美谈。
  丰泽园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还是这样做。总经理带着王义均找到刘一民,感谢刘一民为丰泽园所做的贡献,希望刘一民以后有什么聚会,都可以到丰泽园。
  刘一民笑着拱了拱手,感谢他们的好意:“现在大家都知道,我能去丰泽园吃白食喽!”
  “您这可不是吃白食,咱们丰泽园在燕京有一号,但是出了燕京没多少人知道,现在是全中国都知道燕京有个丰泽园,擅长鲁菜。一民同志,您这是给我们打广告啊,还是不要钱的广告,广告费就全在这菜里面了!”
  改革开放后,“广告”的概念在商人的意识里越来越强。
  总经理边说边从盒子里面掏出了丰泽园的纪念瓷器,碗底写着“丰泽园赠”。
  王义均说道:“这是我们丰泽园的一片心意,刘一民同志,您写的是真好,我还说这做饭的故事应该怎么写呢,没想到啊,您真是大作家,穿针引线,寥寥几笔就让我看得如同再次回到了几十年前。
  当年新丰楼和丰泽园的恩怨是很多老食客经常谈论的事情,我听说现在准备恢复‘新丰楼’老字号,也不知道这昔日的对手能走多远。”
  时隔几十年,两家早已经没有了往日恩怨。
  送走丰泽园的总经理和大厨之后,刘一民饶有兴趣地把玩着手中的碗状瓷器,虽然精致但比不上老家的汝瓷。
  傍晚去接朱霖下班,刚坐上车,她就迫不及待地讲起丰泽园免费的事情:“刘老师,山尊老师和天野老师看完报纸,嚷嚷着让你请客去吃丰泽园呢,现在大家都知道,你到丰泽园吃免费喽。”
  “哈哈哈,我给他们做也一样。今天上班累吗?”
  “不累,四个导演一场戏,能累到哪儿去。不过啊,随着《传奇大掌柜》开始排,演员倒开始忙了,有的要排两场戏,能挑大梁的演员还是有点少。”
  随着月份的增加,朱霖的肚子开始慢慢地鼓了起来。刘一民骑摩托车的时候,开始极为小心。
  “等排完《横空出世》,你要不就在家休息吧?”刘一民征求起朱霖的意见。
  朱霖撒娇道:“刘老师,我喜欢排戏。怀胎十月,《横空出世》排完还有那么长的时间,等坐完月子,我业务就该生疏了。等12月份左右,咱们住在四合院吧,下雪走路也能回去。”
  朱霖怕天冷的时候路上结冰,骑摩托车摔倒。
  “好,你也不要逞强,以后有的是上班时间。”刘一民劝道。
  “我知道了,刘老师。”朱霖说完,将脑袋靠在刘一民的背后面。
  燕大中文系,刘一民走进办公室,朱光遣调侃道:“难怪前阵子见你,身上的一股子葱烧海参的味道,什么时候去我家,给我做个葱烧海参吃。”
  “您想吃,我带着您去丰泽园吃。”刘一民笑道。
  朱光遣说道:“我在北方这么多年,还是喜欢老家的徽省桐城的菜心粑和丰糕,北方菜大多吃不惯。在北方,就属鲁菜最出名,晋省菜不入流,上不得台面。豫省菜偏中庸,不上不下,没有特色。”
  “朱教授,谁说晋省菜上不得台面,晋省的同志能给大家上一桌子面。”刘一民调侃道。
  “哈哈哈,晋省的面食颇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