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燕京吃饭都不用给钱了?(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是我的错,今天请大家吃饭。”
  史铁生和刘振云将目光看向了余桦,刘一民给他们介绍了一下,余桦拉着史铁生的手,心里感叹史铁生的强大。
  走进去后,刘一民对着服务员说道:“今天我们自己吃饭,随便找个位置都行。”
  服务员点了点头,不再想着通知总经理了。
  刘一民先点了几个菜,然后让大家点,刘振云看到有葱烧海参和乌鱼蛋汤后也不点了,想吃的已经有了。
  “史岚,你来,他们都太假客气!”刘一民直接将菜单递给了史岚。
  史岚又点了一份干烧鲫鱼和胶东烩菜:“一民哥,够了,再多咱们吃不完了。”
  刘振云和史铁生好奇地问余桦写的什么作品,余桦谦虚又炫耀地讲了起来,讲完之后说道:“估计我从燕京回去,就能调到文化馆了。”
  刘振云说道:“文化馆的工作轻松啊,不像我在《农民日报》,太累,太累。”
  余桦看向刘振云:“振云同志,您是《农民日报》的啊!”
  “嗯!”刘振云这一声“嗯”里面,没有感情,全是得意。
  刘一民谈起史铁生最近发表的散文,余桦迫不及待地加入了,聊着聊着他发现他跟史铁生对于文学的许多看法都一样,心中升起了惺惺相惜之感。
  史铁生和余桦在八十年代中后期,都成为了先锋文学的典型代表。
  “刘一民同志,你觉得西方文学是不是领先我们?”余桦忽然问道。
  “我不觉得。西方现在看中国文学,总是带着偏见。我去法国、美国、还有参加中美比较文学论坛都有这种感觉。他们看待中国文学像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带着高高在上的感觉。出发点就有偏见,那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他们认为我们中国文学偏离了本质,而我们一些作家开始崇敬西方文学,他们的对我们的指责,被我们的作家誉为清醒和真理。在我们一些作家的赞誉下,他们沉迷于偏见带来的赞誉之中。
  这太畸形了,就好像有人要抽你巴掌,你还把脸伸过去说抽的好,这不是贱吗?”
  史铁生、余桦和刘振云听完各有思考,史铁生觉得西方文学的很多写法值得学习,余桦很鸡贼的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观点。
  刘振云很赞同刘一民说的,本质上刘振云的小说一直以来就比较“土”,很接地气,属于偏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文学,但并不属于传统现实主义,注重从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去看待现实世界。
  刘振云的“土”意味着不像先锋文学那么有锋芒,沉默不语的孩子总是没有大惊大叫的孩子引人注意。
  刘振云的“土”之所以流行,跟影视化有关系,“刘式幽默”在电影领域比实体书领域更吸引人,影视领域的流行助力了他文学之路。
  刘振云拿起筷子说道:“这么好的菜你们在讨论文学,真是不懂风情,你们不吃我可吃了。”
  余桦看了一眼刘振云,也快速地拿起了筷子。
  “不错,这葱烧海参这味儿真正啊!”刘振云第一口狼吞虎咽,第二口才仔细品尝了起来。
  史岚想起史铁生来前的嘱咐吃的很矜持,可是过了一会儿实在是太好了,索性将史铁生的话跑到了九霄云外。
  “我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蹭一民的吃的,先是口香,之后是到燕大的长征饭店,现在过上好日子了,能蹭到丰泽园了。”刘振云笑着说道。
  史岚举手道:“我也是,我也是,一民哥,朱霖姐姐怎么没来?”
  “她怀孕了,所以在家休息。”
  “哇,下次再见面,就能见到小弟弟了!”
  “咳咳,你最好再想想怎么称呼!”史铁生敲了敲史岚的脑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