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十万锦衣镇江山,大火燎原帝属谁?(2 / 5)
“遍布全天下,至少十万锦衣军,已经追得上前明时期的锦衣卫规模了。”
前明时期,厂卫臭名昭著,国朝建立之初,这才改锦衣卫为锦衣军,专司刺探情报诸事,为得就是消弭在天下人心中,厂卫的固有印象。
如若这般扩充人手,必将引得人心惶惶,他这个皇帝还怎么坐稳江山?
“陛下以为都察院可否担当大任?”
“十三道监察御史能够起到严查地方的作用吗?”
“如果不让锦衣军来做,那么,这些卫所裁撤之后的良田,谁又敢保证不会被人中饱私囊。”
“就算新置府、县官员一应抽调寒门出身,可他们就真的不会行欺压鱼肉百姓之事?”
“臣以为锦衣军的出现未必是一件坏事,给他们警醒自身,确保国朝能够把赋税收上来。”
邬思道沉声道。
“是朕迂腐了。”
雍平帝长叹了口气,眼中露出了坚定神色,下达诏令:“传旨,一应裁撤卫所,无劣迹者,卫指挥使迁知府,指挥同知迁府同知,指挥佥事迁府通判,卫镇抚迁知县,千户迁县丞,副千户迁主簿。”
“百户迁巡检,试百户迁典史,总旗迁狱吏,小旗迁驿丞,挑选精干士卒填入三班六房。”
“由钦差大臣全权署理,定下之后,再行汇总名册,递至吏部、户部备案。”
“边军、卫军一应军饷等同于京军,蓟镇抄没所得,拨付三百万两予蓟镇,二百万两予河北卫军,余下八百万两押送入京,交由内务府清点。”
“是。”
随侍的秉笔监太监立即应声。
“陛下,武侯上奏设立军器监。”
苏培盛再度禀报了一个消息。
“军器监?”
“他要做什么?”
雍平帝脸上露出了一抹惊疑之色。
“陛下。”
没等苏培盛回答,邬思道笑着说道:“武侯年少轻狂,出征漠北之前曾在工部询问过火器之事,又主导重建了京师三大营,想必是对火器有特别的兴趣。”
“这倒也无妨,十二团营的一应军器并非由兵部监造、工部生产,而是由内务府武备院供给。”
“京师三大营的兵甲不如直接交给军器监,军器监人员繁杂,想要做些事情不被发现都不容易。”
‘原来如此!’
雍平帝这才卸下了防备,扬了扬手,随意道:“武侯要设立军器监,那就由着他。”
“从此以后,京师三大营的兵甲一应交由军器监负责,军器监正暂为正五品,少监从五品。”
“拨付一百万两银子以做军器研发之用。”
早在顺康帝时期,九边重镇就设有匠造作坊,用以修补、制造一些兵甲,边军大多数兵刃都不是工部生产,有时候干脆让他们自己打造,十二团营就更不必说了。 ↑返回顶部↑
前明时期,厂卫臭名昭著,国朝建立之初,这才改锦衣卫为锦衣军,专司刺探情报诸事,为得就是消弭在天下人心中,厂卫的固有印象。
如若这般扩充人手,必将引得人心惶惶,他这个皇帝还怎么坐稳江山?
“陛下以为都察院可否担当大任?”
“十三道监察御史能够起到严查地方的作用吗?”
“如果不让锦衣军来做,那么,这些卫所裁撤之后的良田,谁又敢保证不会被人中饱私囊。”
“就算新置府、县官员一应抽调寒门出身,可他们就真的不会行欺压鱼肉百姓之事?”
“臣以为锦衣军的出现未必是一件坏事,给他们警醒自身,确保国朝能够把赋税收上来。”
邬思道沉声道。
“是朕迂腐了。”
雍平帝长叹了口气,眼中露出了坚定神色,下达诏令:“传旨,一应裁撤卫所,无劣迹者,卫指挥使迁知府,指挥同知迁府同知,指挥佥事迁府通判,卫镇抚迁知县,千户迁县丞,副千户迁主簿。”
“百户迁巡检,试百户迁典史,总旗迁狱吏,小旗迁驿丞,挑选精干士卒填入三班六房。”
“由钦差大臣全权署理,定下之后,再行汇总名册,递至吏部、户部备案。”
“边军、卫军一应军饷等同于京军,蓟镇抄没所得,拨付三百万两予蓟镇,二百万两予河北卫军,余下八百万两押送入京,交由内务府清点。”
“是。”
随侍的秉笔监太监立即应声。
“陛下,武侯上奏设立军器监。”
苏培盛再度禀报了一个消息。
“军器监?”
“他要做什么?”
雍平帝脸上露出了一抹惊疑之色。
“陛下。”
没等苏培盛回答,邬思道笑着说道:“武侯年少轻狂,出征漠北之前曾在工部询问过火器之事,又主导重建了京师三大营,想必是对火器有特别的兴趣。”
“这倒也无妨,十二团营的一应军器并非由兵部监造、工部生产,而是由内务府武备院供给。”
“京师三大营的兵甲不如直接交给军器监,军器监人员繁杂,想要做些事情不被发现都不容易。”
‘原来如此!’
雍平帝这才卸下了防备,扬了扬手,随意道:“武侯要设立军器监,那就由着他。”
“从此以后,京师三大营的兵甲一应交由军器监负责,军器监正暂为正五品,少监从五品。”
“拨付一百万两银子以做军器研发之用。”
早在顺康帝时期,九边重镇就设有匠造作坊,用以修补、制造一些兵甲,边军大多数兵刃都不是工部生产,有时候干脆让他们自己打造,十二团营就更不必说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