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天子之鞭,无远弗届(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以此为基,用上一年半载,待千里镜提升之法稳定,各线布点勘测确定,届时再起石质高台,亦是不迟。”
  说到这里,田尔耕微微抬眼,看了一眼皇帝的神色,补充道:“此即所谓,陛下前日所言之:‘法与时移,事与世变’之理。”
  话音落下,他再次束手而立,神情中带着几分不安,又夹杂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期待。
  田尔耕自问,已在这事上做到尽善尽美,不止参考了经世公文的理念,更是把陛下的精神吃透,悟透。
  然而这位新君眼光极高,所行所思又辄有惊人之处。
  是故田尔耕心中也不确定,这份方案究竟能否,入得了这位陛下的青眼。
  朱由检没有立刻说话。
  他的目光,落在了奏疏最后一页的《京锦线、京肃线、京名线费用预算规划表》
  ——这可不是朱由检教的。
  现在大明的官儿,已经无师自通给公文中出现的表格都附上了标题。
  而预算一词,估计是从宫中整顿策论中的“永昌元年预算”那里借鉴的。
  那份公文他审批施行过后,已经让人贴到了承天门上的皇榜。
  一方面刺激一下文臣们——连太监都能写出经世公文,你们还在写以前那种垃圾十策吗?
  另一方面则是提前潜移默化地为宫中各种举措、方法向外廷铺开打个预防针了。
  怎么?宫中都能施行这些方法,你们文臣就做不了?就你们高贵?
  作用有多少不好说,但能做一点是一点,移风易俗正是这么一个个小细节推动而成的。
  朱由检仔细看了一下表格。
  (附图如下,详细路线图请看文末,这里的距离、数量、费用我都仔细算过的。)
  京锦线,本质是为辽东、蒙古左翼的军情服务,自京师到锦州。
  京名线,则从京师到北直隶最南端的大名府,为他即将要开启的新政做准备。
  京肃线,表面上是为了九边军情,实际上也是他为了陕西行政干预,大旱治理做的准备。
  10里一个电台,每个造价20两,配备三名人员,月薪根据地方不同,在0.5两到1.2两不等。
  这样一次性投入一万七千两,每年支出两万五千两,就能把整个北方的通讯速度缩短到1天以内!
  如果后期在全国铺开,可能就是每年几十万的支出,从北京到云南的讯息也只要几天!
  值不值?
  太tm值了!
  良久,朱由检终于合上了奏疏,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位曾经的酷吏,眼中是毫不掩饰的赞叹。
  “做得好。”朱由检缓缓开口,“行之啊行之,你如今,总算是有几分你祖父的样子了。”
  田尔耕闻言心头剧震,一股巨大的喜悦涌上心头,让他几乎有些失态。
  这可是陛下第一次叫他的表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